姥姥出生在林州东姚的农家,共有姊妹弟兄六个,一个男孩排行老三,姥姥排行老五,还有个小妹。姐妹之间她是老四。她的父亲郑庸禄确是自学成才的中医,并成为名扬半县的知名中医。姥姥的哥哥子承父业,传承医道,在少年时期就学有所成,医术技能了得。当病家请医上门时,父亲便让贤给儿子出诊,其医技医德受到众口称赞,称少医生的医道不寻常,受到众人尊重和爱戴。因他人才高挑,面貌端庄,品行稳健,医术高明。致使同时代的妙龄少女视其为偶像或称之为心中的白马王子。
然而因为不知何原因突遭不幸,在刚过弱冠之年便英年早逝。父母优秀的独子正当风华正茂、展翅飞翔之时,戛然而止离开人世,只剩众女五个,老人的家庭遭受重创,心失所望,元气不振。但是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啊,至此,众人求医上门还得老人出诊,而家中无人取药成了缺憾。而当时的姐姐们已出嫁离家,家中只剩姥姥和其妹两小闺女。俩人很想学习中医、中药知识,父亲是许可的,而母亲却决不依女孩学医。因此,姥姥和小妹两个十来岁左右年纪就决心偷着学,晚上就用被子遮住光在被窝内学习,因此也学到点知识。当她们的父亲出诊较远,跑不回来取药时,就让病家派人来取药。此时母亲无奈才让两女儿上药匮照父亲药方去抓药。但母亲又担心女儿抓药出错,耽误病人治病效果,急的来回度着步。心急火燎地监督着两女儿,并不停地说着女儿一定要小心、认真,千万莫出错啊!当病人取走药得让父亲检验后无误,母亲知道后才放心了,至此后,母亲不再强制不让女儿学习了。因此,姥姥她俩算是学习中医中药进入了角色。然而,那时的风气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当姥姥16岁时嫁人为妻,便终结了学医、行医之道。
姥姥成家后好景不长,因为姥爷又是英年早逝,刚及弱冠即离世而去,撇下姥姥和刚满周岁的母亲,孤女寡母难度日。姥姥本是优雅灵巧俊俏聪明且又非常忠厚诚实善良的人。也只能从做女红、纺织维持家计,艰难度日。
在解放初期,姥姥另嫁他门,为了生计,她主动开药铺给人医病,并帮教丈夫学医抓药。后来国家要求行医者必须要考取资格证书,姥姥本想去考试资格证书的,受丈夫的老思想约束,说是男人考过了咱就能继续开药铺啊,你女人去考啥哩!。就此姥姥止步考试资格证之路。结果是她夫妻二人,女师傅没考,男徒弟参考及格。
最终,我们的继姥爷成为国家认可的正式医生,我姥姥却因没参考被弃之。有人求医问药,姥姥虽然尽力而为,但终究不算正式医生。算是编外的业余者。不过我小时候受姥姥的影响匪浅。如曾学过十全大补、四君子、四物汤之类的汤头歌,还有脉搏的浮沉迟数四大脉象。做人家训:如“成人家不得不仔细,待人不得不宽广”“给讨饭之人的饭,万不可从自己碗里剩的倒给人家,多少必须是锅里给人舀,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且还意示不把自己的饭根倒给别人”“宁可别人负自己,自己绝不负别人”“命里只有八合米,跑遍天下不满升”。像这类的教导我是永远记在心里了,并且成为一辈子为人处事的座右铭。而且在高中毕业时,自己曾希望能考医科大学,可惜当年不允许我直接考大学,而是需要参加劳动二年以上才可推荐上学。我因有不利因素导致没上成学,更没有成为医生。
2023年初春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 简 介:彭景素,河南省林州市人。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生,曾在林州市化肥厂工作。热爱文学,喜欢写散文、随笔、感想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