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人问“金庸的故事都完结那么久了,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其实若你自诩“资深金庸迷”就不会有此一问,因为金老埋在书中的伏笔着实太多,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他是挖了太多的坑没填。
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其他作者的故事中,那多半是要成为无头悬案,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但金庸的故事向来是经得起推敲的,所以那些看似“大坑”的剧情,其实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王重阳剧照)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借张无忌的视角引出了斗酒僧这位高人,说那斗酒僧是斗酒胜过了王重阳,继而得到了借阅《九阴真经》的机会,但这便让读者不解了,王重阳凭什么要与他斗酒?
一、来之不易的《九阴真经》
关于《九阴真经》的来历,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早已交代清楚,说是北宋大内文官黄裳在征讨明教之后有感而创,其中收藏的不仅仅是他自创的武功,同时还包括武林各大门派的武功,所以这经书也可以说是《武林百科全书》,其精妙程度不言而喻。
所以当《九阴真经》流传到江湖中时,群雄因此展开了一场厮杀,根据周伯通的说法,前后已有上百人因此送命。
他的原话是:“那一年不知怎样,此书忽在世间出现,天下学武之人自然个个都想得到,大家你抢我夺,一塌糊涂。我师哥说,为了争夺这部经文而丧命的英雄好汉,前前后后已有一百多人。凡是到了手的,都想依着经中所载修习武功,但练不到一年半载,总是给人发觉,追踪而来劫夺。抢来抢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
(北丐、东邪、南帝剧照)
可以说这经书虽是一本宝典,却也是不祥之物,但凡有它出现的地方,就难免有伤亡。
所以王重阳当年召集了当世最顶尖的一批高手汇聚华山,来了一场长达七天七夜的华山论剑,那五人不仅仅只是为了争夺“天下第一”的虚名,也是为了抢那《九阴真经》的归属权。
从书中呈现的剧情来看,在论剑之前,那宝典就已经在王重阳手中了,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地召集东南西北四绝论剑?很简单,他就是想借此告诉世人,“最厉害的四绝都被我击败了,你们就不要妄想得到这经书了”。
王重阳此举并非是为了自己修炼经书中的武功,而是为了阻止武林群雄互相厮杀。
二、来历不明的斗酒神僧
既然王重阳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厮杀,这经书自然是由他本人来保管才最为稳妥了,他又怎会与一位来历不明的僧人斗酒?
其实这事说来也十分蹊跷,毕竟关于“斗酒僧”的经历,只有《九阳真经》末尾的一段文字有些许记载:“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
(僧人剧照)
他并没有说自己是如何说服王重阳与自己斗酒的,但思来想去也只有两种可能,其一,这僧人的实力远在王重阳之上,那重阳真人自然是不得不与他斗酒;其二,斗酒僧背后有王重阳招惹不起的靠山,所以王重阳也只能被迫答应他的请求。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这僧人不仅本身足够强大,同时还有强大的靠山,那王重阳就更无奈了,笔者更倾向于这第三种可能,那到底是怎样的靠山,才能逼得王重阳这等宗师也不免忌惮几分?答案或许很简单。
三、来头不小的靠山
《神雕侠侣》中,金庸就在世界观里加入了多位高手,比起当年的王重阳,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杨过在神雕指引下见识的“剑魔”独孤求败,那位前辈高人的实力定位就明显高于王重阳,至少他做到了王重阳没能做到的“一生不败”。
又比如古墓派的祖师婆婆林朝英,根据丘处机的说法,这位女强人当年的实力是在东南西北四绝之上,与王重阳平分秋色,基于她曾使诈胜过王重阳,姑且也算是略强于王重阳。
本笔者所指的那位高人自然不是独孤求败或林朝英,而是一位僧人。
当郭靖闯入蒙古军营时,金庸就刻意去塑造了一位地位高于金轮法王的僧人。
(忽必烈剧照)
书中是这么说的:“此时国师、尼摩星、潇湘子又已攻到身前,郭靖眼瞧四周军马云集,比适才围得更加紧了。王帐前大纛之下,忽必烈手持酒碗,与一个和尚站着指指点点地观战,显见胜算在握,神情极是得意。”
后来郭靖冲向忽必烈,那僧人也未出手,倒是金轮法王表现得格外积极,那僧人仿佛给人一种“就你,还轮不到我出手”的感觉。
而当年与王重阳斗酒的若是这位与忽必烈关系亲密的僧人,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首先论实力定位,这人能够做到地位比金轮法王还高,他自然是位绝顶高手。
再论势力,他背靠蒙古,无论他当年是跟着谁混,那也算得上是势力通天了,王重阳怎能不忌惮?
(郭靖剧照)
再加上当年的大宋还是以抗金为主,蒙古尚未成为大敌,所以王重阳会在威逼之下答应与那僧人斗酒,继而交出《九阴真经》也实属正常。
而那僧人好歹也是出家之人,倒也讲几分江湖道义,在读完《九阴真经》之后,便将那经书归还给了王重阳,如此一来,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