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激烈到第三节,场上突然画风一变——周琦情绪失控,对裁判步步施压,结果被连吹两次技术犯规,“直接退群”。这是CBA常规赛青岛对阵北京的一场普通比赛,却因为周琦的“爆炸”成了球迷茶余饭后的谈资。问题是,究竟是裁判的判罚欠妥,点燃了这把情绪的炸药?还是周琦自身在高压下情绪管理失控,踩进了职业生涯的雷区?
这场比赛的“导火线”很简单。一次篮下对抗中,青岛队小将杨瀚森和周琦在篮下纠缠,过程中周琦摔倒在人群中。裁判看了看,哨子干脆没响,似乎认为“磕磕碰碰也属正常”。可周琦显然不这么想,他起身后一脸愤怒,直接向裁判理论,从蹙眉瞪眼的细节里,能感受到一个内心复杂的球员正在发出警报。但裁判并不为所动,继续维持原判。紧接着,随着自控力逐渐破防,周琦背靠背吃到两个技术犯规,被驱逐出场。
比赛一结束,场内争议瞬间转移到场外。一部分人站周琦队,觉得这是明显的漏判;另一部分人则为裁判说话,认为判罚符合规则,技术犯规无可厚非。可以说,这场“意气之争”撕开了CBA裁判执法水平的旧伤疤,再次让裁判判罚争议成为焦点话题。
那么,回过头去看回放,杨瀚森的动作有犯规嫌疑吗?有!没错,他的防守手上确实有“小动作”,但问题也很清楚:周琦进攻时并未占到绝对优势,裁判选择视而不见也不算意外。篮球赛场上,对抗瞬间和规则之间本就有无数模糊地带,你很难要求场上所有判罚都符合某种“完美逻辑”。裁判的哨声,有时像刀子,有时像绳子,切割公平,但始终难免留下一些遗憾。
不过,归根结底,裁判的判罚到底算不算“错”只是问题的表象。周琦的情绪暴走,才是这场戏剧冲突背后的核心。试想,如果换成情绪稳定、处事冷静的球员,这次漏判最多掀起一丝小小波澜,绝不会将一场普通的联赛拖成舆论战场。
其实,熟悉周琦的球迷对这个剧本并不会感到陌生。翻翻他过去的履历,因情绪失控吃技术犯规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众所周知,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同等重要。你进攻端“天崩地裂”能拿下30分很棒,防守端“不留活路”送6次封盖值得点赞,可如果转头因情绪崩盘送上技术犯规,那一场比赛的努力都会随之化为泡影。
情绪失控不仅是球队的隐患,更会成为个人成长的阻力。从球迷视角看,周琦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毋庸置疑,他是中国篮球的标志型球员之一。但在心理素质这块,他的短板暴露得相当明显。尤其在对抗性更强、压力更大的关键比赛里,周琦的情绪控制能力会决定他能否兑现天赋,走上更高的舞台。
然而,情绪管理不足带来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容易吃到技术犯规。它更可能暴露出潜在的心态动摇,而这种动摇很可能是外界给予的压力和内部心理的不稳定综合导致的。具体到这场比赛,周琦的失控除了裁判与情绪问题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青岛队小将杨瀚森用他“炸裂”的表现狠狠打了一场漂亮仗。不夸张地说,19岁的杨瀚森像个“准巨星”,仿佛在向周琦发出挑战。
这一场,杨瀚森12分10个篮板3次封盖,数据上毫不逊色于周琦的“一哥”身份。而反观周琦,全场只有10分、3篮板和2次封盖。更讽刺的是,作为一名前国家队中锋,周琦的场上存在感竟然没能压住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将。这种落差无疑会给周琦心理带来更大的冲击,而这也是球迷需要理解的另一层次:心理上的碰撞可能更加痛苦。
退一步看,裁判问题确实是CBA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场比赛的争议性判罚让人联想到,以往球迷对裁判执法不严、标准不一的吐槽。“吃点亏就算了”,这种说法在职业赛场难以服众。事实上,多年来CBA的判罚问题从未真正解决过。
但话又说回来,裁判也不可能无所不在、一丝不苟。这种“人人不满意”的境地,是裁判工作属性不可避免的弊端之一。从管理层到裁判员个人,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完善争议判罚机制仍然需要时间。比如增加VAR(视频助理裁判)使用力度、裁判公开说明关键判罚理由……这些都是当下CBA裁判制度可以改进的方向。归根结底,让更多人信服规则,比单打裁判问题更实际。
再回到运动员本身,这场比赛本来只是周琦的“一步错”,却可能是一场关于成长的“巨轮失控”。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冷静绝对是最昂贵的品质之一。大量案例表明,高压赛场谁能hold住自己的情绪,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比如杨瀚森,作为一个年轻新秀,他用侵略性防守与成功抢眼的表现回应了场上的身体对抗,这是“一来一回”的差距。
对比周琦和其他CBA运动员,以往被情绪拉下水的故事不少见。赵睿曾因与裁判争执被罚出场,那场球直接改变了广东队的节奏。所以,美国篮球巨星科比也曾说过一句话:“你能控制情绪,才能控制比赛。”
——这话,用在这场联赛不能更贴切。
站在周琦的角度,他依然拥有中国篮球最亮眼的天赋之一,但若不尽快在心态上完成自我升级,天赋很可能会成为“昙花”。对CBA联赛来说,仅靠规则与技术很难层层相扣,需要整个体系从上到下深刻改变,裁判也需要成为更现代化的管理者。
一场普通比赛的纷争,未必见得全局,但总透露着深层问题的影子。至于周琦和CBA的未来,既得看自身修炼,也得看环境变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