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难,招人难,招人比登天还难!”--这句话几乎成了中国制造业老板们茶余饭后的共同心声。招聘网站上,“年薪20万”、“技术入股”的字眼比比皆是,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难以招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情况却日渐冷清,很多学校的教室甚至坐不满。一边是企业高薪难求,一边是技校无人问津,这种怪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症结?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级技工人才缺口。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级技工人才缺口已达220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扩大到3000万,缺口率高达48%。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将有数千万个与制造业相关的岗位空缺,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用工荒”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制造业,从传统的机械加工到新兴的智能制造,几乎所有领域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尤其是那些需要高技能操作、维护、调试精密设备的岗位,更是“一将难求”。企业为了抢夺有限的人才资源,不得不开出越来越高的薪酬,然而,高薪的诱惑似乎并没有改变“无人应聘”的尴尬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有钱也招不到人”的怪现象?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困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社会观念、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家长将上大学视为孩子唯一的出路,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发展。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差生”的选择,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技校“浪费时间”,更不愿意让他们将来从事“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
技校在人们心中似乎成了“低人一等”的代名词,与“前途无量”的大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社会偏见,不仅导致了技校招生难,也使得很多原本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因为家长的反对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了一条与自身兴趣和能力并不匹配的道路。
除了社会观念的束缚,中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很多技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到了工作岗位上却派不上用场,这导致了技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企业在招聘时,往往更倾向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熟练技工,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一张白纸”的应届毕业生。这种“用人单位不信任,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技校招生的困境,也使得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之路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会停止,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迫切。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困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破局之道:重塑中国制造的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困局,并非无解之题。要打破这种“死循环”,需要社会、企业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构建起一套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改变社会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摒弃“唯学历论”的陈旧观念,树立“技能改变命运”的价值导向,让更多人意识到,职业教育同样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技术工人同样能够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鼓励更多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为制造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同时,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其次,要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设置专业,调整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技能。
同时,要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建立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双轨制”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要完善人才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学校毕业生,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融入企业,成长为企业需要的技术骨干。
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为技术工人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让他们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的支撑。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人才之痛如何化解?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困局,并非简单的数量短缺,更在于结构性矛盾突出。
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操作、维护、调试高精尖设备,甚至能够参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级技工”。然而,目前中国高级技工人才的占比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成为了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去思考、去行动。首先,要转变观念,破除“唯学历论”的迷思。长期以来,“上大学、进机关、拿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很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上技校”是“没有出路”的选择。这种观念,不仅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绑架”了很多年轻人的未来。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让“技能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技工并非“低人一等”,高技能人才同样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让每一个人,不论学历高低,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其次,要改革教育模式,让职业教育“接地气”。职业教育不能与市场脱节,要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鼓励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毕业后能够无缝衔接到工作岗位上。
同时,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再次,要完善人才机制,让技术人才“有奔头”。
要建立健全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拓宽他们的上升空间,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要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他们的劳动获得应有的回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制造业。最后,要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大国工匠”的精神,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技工的价值和贡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资料
[1]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2200万,技校却面临招生难.澎湃新闻.2019-01-14
[2]“十四五”计划增加4000万技能人才,哪些人才最稀缺?.界面新闻.2022-01-07
[3]大国科技创新呼唤更多“高精尖缺”人才.中国青年报.2022-03-09
[4]中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有多大?.澎湃新闻.2021-08-26
[5]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2017-04-17
[6]“大国工匠”何处觅 ?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经济参考报.2017-04-17
[7]盘和林:高级技工将长期紧缺,培养机制要跟上.环球网.2023-06-29
技校出不来高级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