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文|在线吃瓜
编|在线吃瓜
仲冬时节,北京街头行人稀疏,一缕缕凛冽的寒风肆虐着城市的角角落落。在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公寓里,周秉建独自坐在窗前出神,眼神飘渺却满是忧郁。
作为著名歌唱家拉苏荣的妻子,前年这个时候,他们还其乐融融地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着准备。可谁承想,就在大年三十当晚,丈夫突然因病离世,年仅75岁。拉苏荣的离世无疑是雪上加霜,给周秉建这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打击。
拉苏荣是当代最著名的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与俄罗斯歌手杜古尔达希耶夫、蒙古国歌手江格德并称为"亚洲三大蒙古族男高音"。作为传承和发扬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拉苏荣自1960年13岁离开内蒙古草原加入乌兰牧骑艺术团开始,便一直热衷于蒙古长调、民族器乐的学习。
他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学习声乐,师从著名指导老师,在声乐功底和艺术修养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从那时起,拉苏荣像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开始了他精彩绝伦的艺术生涯。
几十年来,他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500多首蒙汉语歌曲,参加过3000余场文艺演出,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殊荣。其代表作品包括《草原英雄小姐妹》《锡林河》《博格达山峰》《弹起我心爱的马头琴》等,无不体现出他浑厚高亢、富有内涵的民族声乐特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拉苏荣的人生轨迹。那一年,他随中国文艺代表团访问朝鲜,在一场庆祝活动上,台下一位年轻貌美的女观众被他的歌声深深折服,潸然泪下。这位女观众就是周秉建。
两人就这样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结缘,一见钟情,旋即相知相爱。周秉建收藏了拉苏荣当晚的一束玫瑰花,就这样两人开始了一段越洋越海的热烈恋爱。尽管当时拉苏荣家境贫寒,但周秉建认为人的内在品质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她愿意与拉苏荣携手共度一生。
1979年的国庆节,两人在北京完婚,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一对有情人才的相遇,不啻于草原上一支耀眼的火炬,给到处是战火硝烟的年代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虽然婚后生活曾一度困顿,但拉苏荣靠着自己的艺术特长和周秉建全力支持,终于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两人的爱情结晶——儿子周日和出生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周日和自小就深受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对音乐的热爱。长大后,他不仅学有专长,而且为人正直善良,事业有成,可谓青年才俊。人们常说"有儿才是人生一大幸事",此话见诸于拉苏荣一家,可谓名不虚传。
就在大家以为,这个美满家庭会永浴爱河时,命运却再次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去年除夕之夜,拉苏荣因病离世,噩耗骤然传来,让周秉建和儿子周日和痛彻心扉。
面对最亲密的人的永远离去,身为遗孀的周秉建伤心万分,好像一下子老去了10岁。父亲离世竟成了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一课,没有什么比失去挚爱的亲人更加揪心。
拉苏荣离世后,就连家中曾经的欢声笑语也都一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的离别和缄默。周秉建常常心事重重,一个人在阳台上发呆,恍惚间仿佛丈夫的歌声又在耳边回响。而周日和也开始沉默寡言,原本活跃外向的他,变得孤僻内向,整日郁郁寡欢。
面对丈夫的离世,周秉建曾一度痛不欲生。她回想起多年前在朝鲜第一次听到拉苏荣的歌声时,心中的感动之情;还有两人在北京完婚时的喜悦;还有周日和出生后,全家其乐融融的温馨景象……太多回忆像走马灯一般在脑海中闪现,而今天,这一切都只能成为永恒的记忆了。
生死离别,乃人生常态。即便知道这个道理,但当亲身经历时,还是会痛彻心扉。面对失去至亲的创伤,周秉建曾一度精神恍惚,不知所措。好在周日和尽管年纪轻轻,却表现得格外坚强,他时刻守护在母亲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
"妈妈,您要振作起来。爸爸永远离开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生活。您曾是我最大的力量,如今我也要做您的精神支柱。"每当周秉建情绪低落时,周日和都会这样鼓励母亲。
就这样,在儿子的精心呵护下,周秉建慢慢从失去爱人的阴霾中走出来。她意识到,自己更应该以坚强正面的心态,向世人诠释丈夫的音乐理想和艺术贡献。于是,她靠着这个信念,开始着手整理拉苏荣生前的音乐遗产。
一张张老旧的照片、一件件陈年的物件、一件件饱经沧桑的舞台服装……拉苏荣毕生的收藏品无不凝聚着他对艺术的热爱。翻阅着这一件件遗物,周秉建对丈夫的钦佩和怀念之情更加浓烈。
她打算将拉苏荣的部分遗物捐赠给家乡的艺术展馆,以飨后人。同时,她也着手整理丈夫的部分录音作品和影像资料,以光盘的形式保存下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国人和海内外蒙古族同胞了解和认识这位草原歌王的艺术成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此周秉建积极号召身边的亲朋好友,希望能借助大家的力量,更好完成这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最终,她的诉求得到了周日和及朋友们的热心响应。
周日和虽然已在北京创业立足,但一有空闲就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母亲整理家中的艺术珍品。他年轻有为、学识渊博、勤奋好学,是名副其实的"新锐青年"。但在母亲面前,他却仍像个孩子般乖巧听话,用实际行动支持母亲的决心。
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批批珍贵的音像资料和舞台服饰最终得以妥善保存。而其中最珍贵的,当属那件老旧的蒙古族长袍了。这是拉苏荣生前最喜欢的一件舞台服装,他曾在其上精心绣制过花纹,并亲手穿着它在很多重要场合表演。
这件长袍见证了拉苏荣艺术生涯的辉煌历程,由此可想而知它的分量有多重。之前周秉建一度打算将它捐赠出去,但周日和却坚持收藏下来,他说这件衣服承载了太多父亲的心血,应该永远珍藏在家中。最终,母子二人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将它保留了下来,作为永久纪念。
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家中原本杂乱无章的物品终于开始有了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母子二人的精神世界也在慢慢复苏。尽管失去了挚爱的人,但通过保护丈夫父亲的艺术遗产,两人重振了前行的勇气和动力,仿佛能感受到拉苏荣的在天之灵时刻与他们同在。
时光飞逝,转眼间拉苏荣离世已将近两年。这两年来,他的离世为周秉建和周日和带来了巨大的悲伤,但两人并没有就此放弃生活,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传承和弘扬着丈夫父亲的艺术理想。
或许这就是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吧:生命的路途虽然曲折艰难,但只要互相依偎、互相鼓舞,就一定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就像蒙古族牧人总会为来年的好运而高声歌唱一般,他们相信经过磨难终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流传于世代之间、心心相映。历经风雨,拉苏荣用毕生心血诠释了音乐的永恒魅力;而今天,遗孀和儿子又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这份艺术理想。
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失去至亲固然痛苦,但我们并非一蹶不振,反而愈加珍惜生命的可贵,努力将耕耘多年的果实永垂不朽。这就是生命的伟大之处,也是艺术家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也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分享一下哟~顺便别忘了三连(点赞、关注、分享)支持一下我们哈!(免责声明)本文中描述的过程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目的是倡导社会正能量,不含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内容。如果存在任何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如果有任何事件存在疑问的地方,在联系我们后会立即进行删除或修改。我们致力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尊重版权和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