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解析糖尿病精准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星弘康康 2024-10-02 22:27:04

01

在报告中,任倩教授首先回顾了ADA/EASD提出的糖尿病精准医学的倡议(图1)。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希望能够实现糖尿病的精准治疗。而在糖尿病的精准医学框架中,精准治疗是建立在对疾病发生机制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

对于糖尿病而言,精准治疗的第一步是对这个疾病精准的认知。任倩教授重点介绍了糖尿病精准治疗领域很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首先是肝细胞核因子1A基因突变糖尿病(HNF1A-MODY),也叫做MODY3。Andrew T. Hattersley教授团队很早就报道了磺脲类药物(SURs)是MODY3患者精准治疗的首选。但是,虽然MODY3患者对SURs敏感,但也面临低血糖高风险。随着病程延长,需要较大剂量的SURs甚至出现SURs继发失效。此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也是MODY3患者很好的选择。在HbA1c控制一致的情况下,利拉鲁肽组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格列美脲组。2024年最新发表在Diabetes Care杂志上的病例报告也首次发现了替尔泊肽在MODY3治疗中的有效性(图2)。

图2. MODY3患者精准治疗案例

任倩教授介绍的第二个糖尿病精准治疗领域的经典案例是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糖尿病(GCK-MODY),也叫做MODY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团队首次报道了新型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多格列艾汀第一次有效改善了GCK-MODY患者的血糖控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研究团队认为,对于HbA1c超过7%,合并胰岛素抵抗等2型糖尿病(T2DM)特征,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的MODY2患者,可能能够从多格列艾汀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当然,有关多格列艾汀在GCK-MODY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还需更大队列进一步研究(图3)。

图3. GCK-MODY患者精准治疗案例

02

旁征博引:T2DM精准治疗之始——聚类分型

T2DM的精准治疗是临床的难点,也是研究的热点。在介绍T2DM的精准治疗之前,任倩教授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入手,探讨如何深入认识T2DM的异质性(图4)。

图4. 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引出T2DM的异质性

糖尿病的硬聚类分型(Hard Clustering)类似于蒙德里安的艺术形式,各种亚型之间泾渭分明,不存在交叉(图5)。而糖尿病的软聚类分型(Soft Clustering)则类似雷诺阿的艺术形式,在光影的影响下,不同的色彩之间悄然过度(图6)。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糖尿病聚类分型的调色板模型。任倩教授也进一步介绍了最新的数据降维树模型在糖尿病分型中的临床价值。

图5. 糖尿病的硬聚类分型

图6. 糖尿病的软聚类分型

03

进一步,任倩教授介绍了T2DM精准治疗探索中两项令人眼前一亮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分别是PRISM研究和TriMaster研究。PRISM研究来自香港Juliana C N Chan教授团队,使用了多组学信息的辅助,期待未来研究结果的公布,以及新的精准治疗手段被验证。TriMaster研究来自Andrew T. Hattersley教授团队,提示精准治疗的实施,需要“识其病”亦“知其人”,治疗的是患者,而非只是疾病本身(图7)。

图7. 精准治疗需“识其病”亦“知其人”

最后,任倩教授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也常年开设青年和特殊类型糖尿病专病门诊,并建立了早发新诊断糖尿病的长期随访队列(START队列),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让糖尿病的精准治疗惠及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任倩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伦理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遗传学以及药物遗传学

曾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Diabetes、 Diabetologia、Diabetes Car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

1 阅读:186

星弘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