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这里

论史近现代 2025-04-20 00:04:29

01.

路西法效应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1971 年,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将大学生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则扮演典狱长。

刚开始双方都没有进入角色,在典狱长津巴多的介入之下,狱警开始学着镇压囚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强迫囚犯做着羞辱性的工作,并以不允许洗澡相威胁。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的惩罚方式开始加重,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由原先同样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狱警折磨得濒临崩溃。

实验证明,在“斯坦福监狱”中,人性中的“路西法”被彻底释放了出来,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

02.

墨菲定律

越担心什么 越发生什么

“墨菲定律”诞生在 20 世纪中叶,是指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项旨在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极限的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需要将 16 个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座椅的支架上。传感器需要安装两根接线,一旦接反的话,就无法正常读取数据。而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些传感器安装完毕后,墨菲上尉发现,这 16 个传感器的接线居然无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

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会有人把线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而这句自嘲,也成了20 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03.

蝴蝶效应

微小的事物之下潜藏着的未来

蝴蝶效应是指一件表面上毫无关系的、相当微小的事情,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改变。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发现。在其著作中他做出了如下描述:

1961年冬的一天,我在皇家麦克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我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我把上次的输出结果直接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不过由于一时不慎,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我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结果,一小时后,待我回来时,电脑上发生了出乎我意料的事。我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我把这种情况称为“蝴蝶效应”。

04.

熵增定律

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

“熵增定律”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达方式。简单地说,熵增定律是指一个孤立系统,即非活的系统如果被独立开来,又或者把它放置到一个均匀的环境中去,环境中的所有运动都会因为摩擦力的存在而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停下来。

水从高处流到低处,电流从高势能流向低势能各种势能都会消失;高温也会变为低温并达到平衡。最终,整个系统会退化为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一团物质。这种状态将永久不会改变,人们再也无法观察到系统中的任何变化,因为它已经归于死寂。增定律在许多人看来是十分消极、无奈的定律,虽然没人能逃过熵增定律,但高手懂得如何对抗它。

熵增定律有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没有外力做功,另一个是孤立系统。因此,如果有外力做功和系统开放,就能对抗熵增,实现负熵。

05.

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与“真的我

“镜中我效应”,是 1902 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

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库利看来,社会的本质在于交流与互动,因为社会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中,而“我”的特性使个体具有交流观念的能力。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自我观念,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

06.

巴纳姆效应

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混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巴纳姆效应”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关于星座和性格之间联系的论断。

《心理学经典套装》全五册 典藏版

人生大部分的痛苦,心理学都能帮你解决

理解人性+心理类型+自卑与超越+自我与本我+乌合之众

原价:248 限时3.8折特惠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免费送专属帆布书包

07.

约拿情结

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约拿情结”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现象。他把“约拿情结”描述为:“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和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极为推崇。”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卓越天赋”的心理。

之所以命名为“约拿情结”,是因为《圣经》上的一段记载,说的是先知约拿奉上帝之命前往尼尼微城去传道,这本是难得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可当他完成了这项使命,荣誉摆在面前时,约拿却感到了畏惧。

于是,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人纪念他,认为自己名不副实--他做的事是不得已的,是蒙了神的大恩才完成的。所以,他想把众人的目光引到神那里去。

08.

马蝇效应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立即抖擞起精神,飞快地奔跑,这就是所谓的“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腾腾地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却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后,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就随手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的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啊!’因此,想取得成功,我们就要学会主动接受外在的激励,让外在压力变成内在动力,挖掘出潜藏于自身的真正实力!

这就是八大心理学效应,太多人误以为玄学、鸡汤、心理测试、新奇的理论......就是心理学。但其实,心理学是从科学角度解决你的精神内耗、克服性格缺陷、治愈原生家庭、拉近亲密关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