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晚明最具争议和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张居正,留下了无数值得后人探讨的故事,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年少时怀揣忠义和清廉的理想,后来却学会了灵活圆滑,甚至和小人同流合污;他为明朝的短暂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也因手段激进招来了不少骂名。
他的一生,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唏嘘,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从韩信“问路斩樵”故事中悟出的道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那么张居正是如何从一个清高的读书人,变成一个善用权谋、敢于“问路斩樵”的改革家?他又是如何面对小人、化敌为友,甚至利用他们推动改革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公元1525年,张居正出生在湖北江陵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别看家境不富裕,但他的父亲却是个秀才,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
为了培养张居正,父亲几乎倾尽所有,张居正也的确没有辜负这份期望,他从小聪慧过人,十岁时便熟读《四书》《五经》,乡里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神童”。
到了十二岁,张居正考中了秀才,16岁时,他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甚至还拜主考官为师,到23岁那年,他更是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要知道在明朝那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科举制度下,23岁中进士绝对属于凤毛麟角,毕竟那时的考生大多是“半百进士”,能在少年时期就成功者少之又少。
刚入仕途的张居正,带着满腔的热忱和理想,他希望自己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清廉自守,远离奸邪,最终能为百姓造福,谁料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张居正起初在翰林院任职,算是一份清贵的工作,翰林院的官员地位虽高,但权力有限,主要负责起草诏书、修史等文职工作。
张居正一开始非常认真,他心系天下,尤其关注百姓的疾苦,他提出了一些针对地方贪污、边疆危机的建议,希望能为国家分忧。
但结果呢?这些建议要么被敷衍了事,要么石沉大海,甚至因为他直言不讳地弹劾权臣严嵩,还得罪了一大批权贵。
张居正冒着风险上奏嘉靖皇帝,列出了明朝的五大危机,试图唤醒皇帝的责任心,但嘉靖帝醉心于炼丹求长生,根本无心理政。
张居正的满腔理想,就这样一次次被现实击碎,他做得越多,受的打击也越多,渐渐地,他开始意识到,单靠清廉和直言是无法在官场立足的。
于是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31岁的张居正选择了请假归乡,暂时退出了这个让他心力交瘁的战场。
回到故乡江陵后,张居正的日子看似轻松惬意,但他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他表面上是游山玩水、与亲友聚会,实际上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怀着一腔忠心,却始终无法施展抱负?这难道是自己的问题吗?
为了寻找答案,他开始沉浸于史书之中,直到有一天,他读到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猛然间醍醐灌顶。
相传故事是这样的——汉初的时候,韩信因叛将陈余追杀,被迫逃命,途中他向一位樵夫问路,但为了防止樵夫泄露行踪,韩信在问完路后便将樵夫杀害,这一行为虽然看似残忍,但却是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张居正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成大事者,不能被小节束缚。
韩信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一个无辜的人;而自己呢?是不是也太过在意清名,太过拘泥于所谓的“程序正义”,才让自己的理想一次次被现实打败?
从那一刻起,张居正决定改变,他要学会像韩信那样,在关键时刻敢于做出必要的牺牲,他明白想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不仅要有远大的抱负,还要有灵活的手段。
千古一相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重新回到京城,这一次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执着于清廉和理想的年轻人,而是学会了在复杂的环境中隐忍和妥协。
他提出了“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的处事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内心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但在外表上却学会了与各种小人打交道。
他开始主动结交三教九流的人,为自己的仕途铺路,比如他表面上对恩师徐阶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暗中与徐阶的政敌高拱交好,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这种忍辱负重的策略,让张居正一步步积累了足够的势力,直到隆庆六年(1572年),他终于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内阁首辅,掌控了整个明朝的政局。
张居正在位期间,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的改革,这些改革虽然触动了无数人的利益,但在当时却的确让明朝的财政和国力得到了短暂的恢复。
当然,他的改革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他对“问路斩樵”这一策略的深刻理解。
当时的明朝,国库几乎空空如也,据户部尚书王国光透露,国库里只剩下区区20万两银子,张居正深知如果不进行全面改革,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考成法,通过对官员进行严格考核,打击懒政和腐败;比如清丈田亩,通过重新丈量土地,增加税收;又比如胡椒苏木折俸,用民间需求量大的胡椒和苏木代替银两发放俸禄,缓解财政压力。
但这些措施触动了大批官员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于是为了应对这些阻力,张居正采取了“问路斩樵”的策略——他利用商人郝一标的贪婪心理,让他高价收购胡椒和苏木,从而平息了官员的不满。
张居正深谙如何与小人打交道,他不仅与权宦冯保结盟,形成“权力铁三角”,还巧妙地利用冯保的贪婪心理,为自己的改革争取支持。
同时在必要时,他也毫不犹豫地牺牲这些小人,比如他利用郝一标筹集资金后,便将其抛弃。
这正是张居正从韩信故事中学到的智慧: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做出牺牲,哪怕这种牺牲看似冷酷无情。
张居正的一生,就是一场与理想和现实的较量,他从一个清高的读书人,蜕变成一个权谋深沉的政治家,他用韩信的“问路斩樵”故事,教会了自己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处理小人,如何为了大局做出必要的妥协。
他的想法与后世梁启超的话如出一辙:知我罪我,不在于他人评论,只问天下臣民是否得益。
或许这也是张居正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想要成大事,就不能被小节束缚,就不能有太多妇人之仁,那些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往往都懂得在关键时刻,敢于选择必要的牺牲。
参考资料:
1.王兴亚. 张居正究竟何时始任内阁首辅.《史学月刊》,1986
2.毛佩琦. 张居正历史定位再议.2010
3.神宗显皇帝实录 明清实录数据库
4.(明)张居正撰.张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83
5.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