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司在影视作品当中的出场率十分高,但真正的历史上教坊司一直是默默无闻的那种神秘存在。
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演变,教坊司的职能逐渐单一且明确化,那便是为官家提供服务。
正是这种特殊的服务,使得教坊司成为了一个神秘所在,更是成为女子们恐惧的地方。
原本教坊司的名字当中这个教字有教育、培训之意,但到了明清时期教坊司的教育意义已经彻底消失,服务意识逐渐占据了教坊司的主线。
女子们恐惧教坊司,真的像影视作品当中演示的那样简单吗,教坊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它的初衷又是什么?
教坊司的起源
要论述这个机构的出现与兴盛,就要追溯到中国文化璀璨的唐朝时代。
在唐朝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但文化并不是盲目发展的,而是受唐朝政府的有序引导。
在这个引导过程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初代的教纺司,名叫教坊。
自武德时代开始,教坊便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只不过各个朝代赋予他的名字与意义有所不同罢了。
盛唐之时,教坊的作用极其简单而且清白,虽说教坊当中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但它的宗旨是为文化昌盛做服务,也就不会出现乱七八糟的事情。
这一时期充当教坊的人员,既有宫廷当中的女子,也有普通百姓家的子女,同时也会吸收民间的优秀艺人。
当然他们也会从青楼当中选拔人才,只不过,来到教坊的人都能够遵守教坊的规定。
除了上述人员以外,隋唐时期对于罪臣家眷的处置也会采取没入教坊的做法,只是这个数量比较少,不是主流罢了。
时间过渡到宋朝之后,朝代的更替并没有使教方消失,反而日期逐渐得到了加强。
毕竟宋朝经济的繁荣程度要远超唐朝,文化上更是到达了大成境界,世人贪图享乐的风气逐渐形成。
教坊在这个环境当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向灰色转变,但它的文化职能依然占据主导,且经宋朝的发展教坊的内容更加宽泛与专业。
如此一来,对于中国文化的兴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到了金元时期,教坊的成色基本上完成了转变,从当初的以文化为主导的作用逐渐演变为享乐的方式。
而此时的教坊内的人员大多来自战争当中的掠夺,金元从汉族政权手中抢夺贵族子女,甚至也会对民间貌美、有才之女进行抢夺。
然后将她们通通发配到教坊,以补充人数上的不足。
此时的教坊俨然成为了一个妓与伎为一体的部门,正式开始向服务行业转变。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明朝之前,教坊司的名字大多以教坊为主,直至明朝之时,教坊司这一称呼才正式出现在历史当中,并被后世所继承。
教坊司的兴盛
朱元璋从元朝夺回汉人政权之后,对于元朝贵族的处罚极其严厉。
女性则被统一放置到了刚刚诞生的教坊司当中,教坊司一词便在朱元璋时期正式出现且固定。
明朝时期的教坊司无论规模,还是规范化程度较以往朝代有了显著的提高。
虽说此时教坊司的乐官只有正九品的职级,但在一个教坊司当中却有12个不同乐官进行管理。
除此以外,此时教坊司在人员构成上也有明确的划分,既有乐人,也有乐工。
仅一个乐工的分类就达21种之多,数量更是在1435年时达到了4000多人。
教坊司当中最重要的人员不是乐工,而是乐人,毕竟她们才是提供服务的人员所在。
乐工也有9种以上的分类,当然他们的来源也极其简单,既有前文提到的元朝贵族后代,也有朱元璋、朱棣时期处罚惩治的大臣家眷。
其实,这个时候再叫它教纺司已经不合时宜了,原因就在于它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如此便引出了,为何古代女子宁肯死也不愿意进入明朝的教坊司。
教坊司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既然明朝的教坊司职能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那么,它向着什么方向转变了?
彼时的教坊司以服务为主,文化职能已经摒弃,准确来说教坊司是一座官办青楼。
王公大臣禁止宿娼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可人性的需求统治者又不能泯灭,于是在私家之外,办起了官家青楼。
既然要办官家青楼,那么找一个好掌握而且又好管理的地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便有了教坊司身份的转变。
教坊司当中的人员既有敌国之女,更有罪臣之后,用起来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没有心理上的负担。
更为关键的一点,这些贵族之后大多是养尊处优、容貌娇美的靓丽女子,她们与民间青楼的女子有着明显的不同。
既有姣好的身段,又有出众的才华,还有曾经令人羡慕的身份,这一切完全满足了一个男人对女子的设想。
因此,教坊司成为官办青楼就显得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了。
这些女子除了要承担身体上的折磨,还要面临身份的转变。
从富贵小姐到官办妓女,从高高在上到寄人篱下,尤其是宋朝以后女子贞洁与清白的重要性,让她们无时无刻在承受着煎熬。
如果说民间青楼里面的女子还有赎身的可能性,那么教坊司当中的女子终其一生也没有赎身的可能。
不要说女子本人,就连她的后代都将生生世世为教坊司之人。
这样的血与泪是任何一个封建女子所不能承受的,一旦家族遭受不幸,对于女子来说便是万劫不复,永不超生。
所以这些贵族之女能够做的便是,在被投入教坊司之前了却自己的性命,免遭终身侮辱。
现在社会可能已经无法体会教坊司当中女子们的痛苦,可教坊司的事件与苦难又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在现实社会当中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