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花中君子”美称,漂亮到了极致,但让它有名的,是它的药理功效
竹篱茅舍趁溪斜,
白白红红墙外花。
浪得佳名使君子,
初无君子到君家。
遍寻歌咏使君子花的古诗,很难寻找到第二首,这首宋代佚名诗人所作的《使君子》可谓是千古绝唱。
诗中的前两句描写盛开着红白色花朵的使君子花在清贫人家的茅舍竹篱拱护着,尽心尽责。后两句旨在深刻讽剌那些身居高官,领取厚禄的达官贵人们养尊处优,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他们浪得君子虚名,他们根本不会移玉步到这些“竹篱茅舍”体察民情。诗的言下之意是在于讥讽这些达官贵人是伪君子。
今天我们不说伪君子,说的是使君子,谁是使君子?哪得从一个故事说起:传说宋朝年间,四川潘州名医郭使君,在山中采药,发现一种植物的果实很像中药山栀子,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了一些带回家,因果实尚未干燥,就放入锅里干炒,只觉芳香四溢,犹如香榧。
小孙子闻到香味,吵闹着要吃,无奈之下,将炒熟的果实给了四五粒孙子吃,不料,第二天竟疴出几条蛔虫来,从此吃饭胃口好了,饭量多了,气色也好。郭使君因而明白这是一味驱蛔药,再经一番研究后制成驱蛔成药,求治者络绎不绝,从此,郭使君被誉为“哑科名医”,古代称小儿科为哑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生,便给这种药称为“使君子”。
使君子花色艳丽,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因此常被用于一些旅游景点、花坛作观赏花卉。我原以为它的花有多种颜色,后来才搞清楚,它繁花初开之时呈白色,洁白如玉,接着变为红色,先是淡红,娇媚嫣然,然后变成深红,猩红如火,最后幻化为紫莹莹的颜色,宛如玉雕花朵。由于使君子花期长短参差不齐,花开有先后,所以同是一株花,往往白、红、紫三色相杂相间,相映相衬,很是漂亮。
不过使君子虽说长江以南都有分布,但以云南两广最常见。记得有一次在阳朔,一家咖啡馆的屋顶上,就有超大一片。当地人喜欢使君子,大概生活中也用得着,据说当地有句谚语叫“清明食叶,端午食药”,说是清明节要吃朴子树叶,端午节要吃“圣甘枳”,这“圣甘枳”,就是使君子。
其实,清明也并非没有使君子什么事儿,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将苎叶、艾叶、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捣烂,加入米粉搅匀蒸熟,做成清明粄的习俗。清明粄性温,能驱风祛湿,异香满口,最宜湿气沉沉的季节。
每年夏天开花,小而娇怯的使君子,花分五瓣,花梗细长,像朵朵娇柔的美人低垂着头。开起花来特别多,满树披挂,同一枝上有红有粉有白,并且清香迷人,虽然使君子的花漂亮到了极致,但让它鼎鼎有名的,还是它的药理功效。
使君子,又称舀求子、四君子、史君子等,为使君子科使君子属攀援灌木,几布广泛,几乎全国各地都可见其身影,多见于栽培,花期夏秋,果期秋末,果有五棱,熟时黑色,种子白色,使君子的种子为中药中有效的驱蛔要药,对小儿寄生蛔虫效果很好。可用于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等症状。
可能上了年纪的人,对使君子的种子,都不陌生,农村很多老一辈的人说,回忆小时候,打蛔虫都是吃使君子,有时候把种子磨成粉,掺进米糊糊里做成粥喝,有时候把种子放炉火上烤,熟后剥开壳吃仁,味道又甜又香。不过今天的使君子已经退化成了一种观赏花木。有点像“溲疏”植物,古人认为溲疏能“利尿”,因而广泛种植,全然忽略了溲疏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