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一个导演梦。
尤其在这个媒介如此发达的时代,似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导演,但实际上,真正可以成为导演的人,却并不是很多。
因为每个人在成为导演之前,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他们有的经费不足或是处于投资困境,有的则在寻找演员方面遇到了困难,还有更多人在影片拍完之后对陌生的宣发和市场环境感到举步维艰……
青年导演,总是在校门与院线之间跌跌撞撞,争取着作品与观众见面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我们往往同时看到一部新片和一个新导演的诞生,可是这些新人是如何从0到1地拿起导筒,成为导演的呢?
或许,在这部名为《成为导演之前》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纪录片《成为导演之前》选择第八届青葱计划导演二十强作为拍摄群像,集中呈现了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导演之路,给那些想要成为导演的年轻人们提供了足够多元的参照样本。
这二十位学员中有本硕都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有兼职地下club做DJ的,有单亲妈妈,有KOL,有跨专业拍电影的“海龟”、有博士后、有00后……他们自身的丰富性突破了我们过往对导演群体的单一化认知。在成为导演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当我们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走近每一个他们,那些关于导演的想象开始变得具象和丰满,最终划出清晰的轨迹,昭示一个新导演的诞生。
有趣的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郭容非本人也是一位新导演,她正是第六届青葱计划五强学员之一,而她当时的短片项目《红姐》如今正在进行长片筹拍。由“老青葱”记录“新青葱”,让这部片子的视角细致而坚定,充满了薪火相传的接力意味。郭容非也感慨自己从学员到观察记录者的身份变化,珍惜并享受这美妙的拍摄历程。
郭容非导演而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导演郭容非也融入了她对电影以及创作的理解。在经过群像式的展示后,最终,她把镜头聚焦在周晓婷和韩夏两位导演身上,影片细细地跟随她们创作的脚步,一点点描摹成为导演必经的几个阶段。1、导演修炼指南:片子开局,第八届青葱计划主席田壮壮就向各位新导演直言做电影的难度:“电影好像拿个东西就能拍,但真的拍成一个好的电影,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导演,门槛还是相当高的”。但这个门槛到底有哪些呢?在片子的呈现中,我们发现了导演必备的三个关键能力。
首先自然是要充满表达欲。就像片中出现的那些青年导演们,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体悟和困惑,电影成为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些隐秘的伤痛、求而不得的答案、辗转难眠的往事……全都成为他们创作的源头,一经开闸,喷薄而出。“从那时起,我的童年时代彻底结束了”周晓婷的表达欲源于她人生中最悲痛的时刻——16岁妈妈离世。这个最痛的起点成为她创作的原点,在成为导演的修炼中,她发现“没有母亲的家庭、没有母亲的孩子是我一直想要诉说的母题”,于是从这个母题出发,她有了作品《我的至暗时刻》。周晓婷导演韩夏北漂读书工作十三年,这期间,她做博主、做播客、做广告导演,做任何事她都追求完美,必须要做能被看到的那一个。在对自己一贯高标准高压力的环境之中,她向生活发问:“在当下如此内卷的环境中是否还可以打开内心去爱一个人?”在对女性传统的“应该结婚生子”的社会期待中,那些不愿这么做的女性成为了她创作的来源,于是,就有了这部《卫星正偏离轨道》。回望青葱计划八年历程,那些能够走入二十强、甚至十强的往往都是具有充沛表达欲的创作者。就像本片导演郭容非,她也直言短片《红姐》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如果说表达欲是导演的创作起点,那么故事则是电影的开端。
只有表达欲显然不够,如何将充沛的表达欲化为动人的故事,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寻找到扎实的立足点去打动评审和观众,是这些准导演们面临的更关键的一步。
站在舞台中间讲述完整故事,这样的导演阐释和路演对于很多自称I人的创作者来说绝对是充满挑战的环节。
可唯有如此,准导演们才能真的完成从自我感动到以情动人的转变,让这些新人拥有更多打动观众的底牌。
当创作进入故事阶段,也就正式进入了团队合作阶段。韩夏在修改打磨自己的故事时,青葱计划剧本工坊的老师们一直给予她帮助和启发。周晓婷也在这个阶段与剧本工坊的老师们一起调整自己的故事走向。故事成型之后,拍摄团队开始到位,真正的电影才有可能开始。而这也意味着准导演们将迎来的第三个考验——在实践中沟通和学习能力。片子展示了导演交流与学习的多个面向:开拍之前,韩夏与演员们剧本围读,沟通他们对角色的感受和看法。在青葱计划导师李屏宾的摄影课上,他们要学着如何将画面构建得更恰切。在拍摄现场,周晓婷要尝试指导演员体悟当时当刻的情绪变化,甚至要叫停拍摄,重新调整单场戏的情感落点……
李屏宾现场授课初为导演,他们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了。片中这些青葱导演的经历无不昭示着,当一个新人经历了自我表达、故事建构、在实践中沟通和学习之后,他才真的开始具备了成为一个导演的可能。在青葱计划通过剧本工坊、导演训练营、短片实拍及创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流程和导师们的倾囊相授,实现了成为导演的临门一脚。
2、为什么是她们?除了以青葱二十强导演为例给出成为导演的关键性指南以外,这部纪录片更有价值的一点是,无论从导演本身还是片子选中的核心对象、抑或是片中对话的议题等,都透露出对女性创作者的敏锐观察。导演郭容非回忆拍摄过程,她表示透过新的创作者,重新审视了自己那段跌跌撞撞的旅程:“四年前,我曾参加中国最重要的导演扶持计划青葱计划,那是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在这里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也更有勇气和能力面对自己要创作的故事,探讨和女性有关的议题。
如今,当我再次拿起摄影机旁观青葱计划新的一轮创作者时,我看见更多女性的身影。而观察着这些创作者,尤其是其中的女导演打磨她们的首部长片时,我仿佛也因此拥有了一个新的视角。”片中介绍时特别提到这是青葱计划二十强中首次出现女导演人数(11人)超过男导演的一届,而本片导演郭容非本人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导演。谈及从故事片到此次纪录片的创作,郭容非说:“纪录片它会更让你保持着你对这个社会和你周遭事物的观察”,“用纪录片去观察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通过记录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情绪和身边的任何有意思的细节,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美妙的。”
女性导演、女性创作者增多,女性影人的故事开始被纳入主流叙事,赢得更大舞台。这与当今全球的影视创作风潮不谋而合。更妙的是,本片有意识地选择了两位女导演的创作故事作为范本进行拍摄,探讨了过往纪录片中几乎未曾触碰的行业性别问题。
在郭容非的镜头中,女性导演充满了力量,她们的野心被看见、被激赏,她们在意的细节被认真讨论、细细体谅。片中有一个情景让人印象深刻,在青葱创投会上,当这些年轻导演一路走过实现蜕变,带着自己的五分钟短片走上舞台,阐述创意时,时间仿佛在他们身上施展了魔法。
对于这个“最终获胜导演”,导演韩夏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我就是冲这个来的……我需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能在专业上得到认可的导演。”
那一刻,郭容非镜头中的韩夏充满魅力、闪闪发光。
女性创作者们关注的生活、创作的细节在被不断讨论,导演们的聚会中也总是有聊不完的女性话题。导演们闲聊的话题恰如郭容非在与青葱计划国际导师、香奈儿品牌大使蒂尔达·斯文顿对谈时抛出的问题一样,“女性主义是近期中国备受关注的话题。你有什么建议给到今年11位女性导演”?——不仅是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议题都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蒂尔达·斯文顿的回答像这部片子一样充满力量,她说:“对很多尚未进入电影行业的人来说,‘女性不适合做导演’这是一个很不幸的干扰。我们应该从学校学习阶段就让女孩儿们知道,她们可以做电影!”3、从《成为导演之前》到青葱计划当我们试图从《成为导演之前》这部片子中获取成为导演的金科玉律时,青葱计划就必然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从2015到2024,中国导演协会发起的这项挖掘青年导演的培养计划已经走过了八届。有上百位青年导演从青葱计划中脱颖而出。目前正在上映且好评不断的电影《老枪》便是出自第四届学员高朋之手。
《老枪》映后互动此前更有青葱导演作品《武林孤儿》《兔子暴力》《过春天》《他与罗耶戴尔》《蕃薯浇米》《沉默笔录》《再团圆》《日光之下》《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三贵情史》《小白船》《乘船而去》等30余部在国内外影展上获得佳绩。八年之中,青葱计划陪伴着青年导演成长,同时也在完成自身的升级和发展。
自2022年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携手香奈儿支持青葱计划并设立“成为导演之前”特别项目,助力中国电影和青年创作者。在共同努力下,蒂尔达·斯文顿、是枝裕和等都成为青葱计划特邀国际大师与学员们深度交流。这些国际电影人与贾樟柯、张艾嘉、戴锦华、田壮壮、王红卫等国内创作者们共同开展一场又一场主题活动,实现商业与专业对新导演新作品的共同托举。
2024年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电影的现实与虚构”系列活动持续进行中,11月14日到12月4日期间,校园行活动走进校园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展示了更多创作幕后的故事。
在厦门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创作交流校园行活动。在发起人李少红导演的带队下,往届“老青葱”和第八届“新青葱”们一起走进校园,面对面为那些期待通过青葱计划历练为导演的电影学子们答疑解惑、传道授业。
第三届青葱计划导演梁鸣(代表作《日光之下》)、高临阳(代表作《再团圆》),第五届青葱计划导演陈小雨(代表作《乘船而去》) 、王通,第六届青葱计划导演郭容非、第七届青葱计划导演张野姣、第八届青葱计划导演韩夏等通过分享在青葱成长的动人经历,让更多的新生代创新人才看到了青葱计划的专业性、多维性、包容性和国际视野。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交流活动中,是枝裕和用他与寿司师傅的对话解释了电影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寿司师傅告诉我做寿司的时候最重要的观念是‘新鲜’与‘熟成’,意思就是让极度新鲜的东西,通过时间会变得熟成,这种看似完全相反的两种价值观蕴藏在同一贯寿司之中。当他告诉我这是寿司好吃的秘诀时,我觉得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东西。在很多处境中,都能在捕捉事物同时看到表面展现出的属性与内部蕴藏着的属性。这种视角不仅是对演技还是对导戏、对观看的观众也非常重要。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想要创作这样的作品。”
这番话也恰恰回应了《成为导演之前》一开始的那个动机问题——你为什么而创作?
当你尝试用创作来解答生活中的困惑时,创作与生活的碰撞便开始了。当新鲜的表达欲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变成完整的故事时,作品便开始变得“熟成”,最终成为被时间定格的影像。
正像香奈儿女士的那句话,“流行稍纵即逝,唯有风格永存”,对于一位真正的导演而言,表达欲稍纵即逝,唯有影像永存。
拍出来,才是一位导演真正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