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潦草香炉出现简体字、错别字,却因三原因成国家一级文物

瑞知道史 2025-01-06 19:52:56

内蒙古草原上出土元代潦草香炉,700年古物铭牌却惊现错别字、简体字。工匠“小宋”到底是谁?为何烧制出的国宝级瓷器?

说起这件古物的问世,怎得一个巧字了得。

1970年冬日寒风中,草原上有一群大学生正在劳作。这里是呼和浩特市太平庄白塔村,别看如今只是并不起眼的小村子,但在几百年前,这里却是辽代的丰州城故址。辽代的丰州城,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期(916-926年),是辽朝廷对北方各族人民贸易的榷场,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之地。元代,这里的贸易仍然很繁盛。后来,丰州城毁于元末农民战争。

在这有点讲究的古城遗址上动土,大学生们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土层之下,有两个盖有铁釜的黑釉大瓮被刨了出来。大瓮一个高67厘米,一个高78厘米,样子古朴,很有可能是古物。

凑上前来,看见这大瓮肚里竟然还有货。一时间,众人不敢再动,层层上报到当地的文保单位。有文保人员赶来,从大瓮中拎出了6件珍贵的瓷器和1件陶质菩萨头像。瓷器包括香炉一件、镂空高座双螭耳瓶一对、龙泉窖缠枝牡丹纹瓶一对和龙泉窖缠枝莲纹瓶一件。

其中,一件看上去有些“潦草”的大香炉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这香炉器型大、胎骨厚,风格粗,似乎并不是什么巧夺天工的高端文物,但专家鉴定后,却认为这香炉简直是“天物”!

原来,这香炉,竟然是一件元钧瓷!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得名于北宋徽宗时期。徽宗在禹州神垕附近古钧台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位列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工艺被赞为“火艺之花”。

钧窑瓷器以其釉色的变化而驰名,由于釉中含有少量的氧化铜成分,故而烧成的釉面发生了窑变,有的青中带红,有的烧成了紫红釉,美不胜收。钧窑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的美誉。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后来到了金代,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钧瓷民窑有所延续,不过,这一时期的瓷器胎釉选料都不如宋时精细,突出了实用为主。

到了元代,钧瓷又有变化,风格越发粗犷,有了鲜明的草原味道。而这大瓮中的香炉,正是有着显著草原风格的钧瓷。

元代以后,景德镇窑继续仿烧钧瓷,称之为“炉钧”,江苏宜兴窑在紫砂胎上施钧釉,被称作为“宜钧”。还有广东的石湾窑也以仿钧窑而著称。钧瓷一脉虽然有坎坷,但一直未断绝,也足以证明钧瓷的魅力。

而让专家们啧啧称奇的,称为“天物”的,首个原因是这香炉的大。

这钧瓷香炉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打破了唐、宋时期“钧不过尺”(一尺是33.3厘米)的框框。经专家们确定,这香炉是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钧窑香炉。

那香炉的价值只考虑“大”吗?明明这香炉看上去很潦草啊?殊不知,这一份潦草,正是元代钧瓷“朦胧”与“露骨”的完美结合。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胎釉粗,釉厚而不匀,甚至釉厚到流下低垂成为“垂若蜡泪”的状态。

而这种香炉就有这样的特点。香炉造型为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足尖刻出三条爪痕,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口沿至肩部两侧装饰有兽形耳。颈部雕贴3个麒麟,正面一双麒麟。器型清晰,因为窑变完美的釉色,香炉既有筋骨(露骨),也有釉质滴泪的饱满与蓝色乳光浪漫(朦胧),整体看似潦草却别具一种美感。

不仅如此,香炉上的一块铭牌,让这香炉的价值又翻了一番。

香炉正面,一对麒麟间有一方形题,刻“巳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细看铭文,“巳酉年”中的“巳”是一个错别字,因为我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并没有“巳酉年”。经考证,这个巳应为己。己酉年是哪一年?经考证:“己酉年”是公元1309年,属于元代中期。

“小宋”是谁?根据判断:“小宋”即为烧制这件瓷器的工匠,有一种说法是“小宋”本无名无姓,因原为南宋遗民,人们惯称其“小宋”。很可能,小宋本身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惜花费精力财力,制作了巨大的香炉,并铭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试图让佛祖见证自己的虔诚。

这件香炉是一件有具体铭文的“限量孤品”,这让香炉的价值节节攀升。

而且,这铭文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其中,“香炉一个”的“个”字,有别于繁体字,而是现在使用的简体字,这说明在元代,为书写便利,民间已产生一些简体字,这对研究简体字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1972年,香炉在北京展出时,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连连惊叹“这是世界绝鼎!”20世纪80年代,有关专家想请江西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复制一个“小宋自造”钧窑香炉,结果众多专业匠人看了真品后纷纷表示:这个香炉的烧制水平已炉火纯青,无法复制。

那围绕这件宝贝香炉,还有一个谜团。那就是它为何出现在大瓮里呢?

对于这一点,学者们也有推测。和香炉同时出土的,有菩萨头像和双螭耳瓶等,这很可能是附近寺庙里供佛所用的五供。

当年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元朝末期战乱四起,当地宣教寺或大明寺僧人为了避乱而将寺中的宝物埋到地下,后来,因为战乱物是人非,这供佛的宝物就留在了地下,等待着数百年后的“有缘人”。

“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虔诚的小宋,应该也没有想到,自己信仰的承载物,在数百年后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而类似的钧窑文物,屡屡在拍卖场上拍出港币4,900,000、港币5,140,000的天价。

大大的潦草香炉,也许初看上去不够精致美丽,但虔诚的小宋、手艺高超的小宋,追求极致的小宋,还是留下了足够精彩的作品。

小宋,虽然不知道你的真实姓名,但你,为元代钧瓷“上了大分”,为小宋点赞。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