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
杨朱说道了人情的现实哲学,“古语有之“,我们上古文化就有句话:“生相怜,死相捐”,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彼此互相怜惜,彼此相爱;死后再想补还人情就为时晚矣!这句文言非常精粹,勉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在人情在,人死两茫茫”。
什么是相怜之道呢?“非唯情也”,相怜之道并不只是亲情、爱情关系。下面的话四个字一句共十六字,都是说相怜之道:“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勤劳的人可以想办法让他安逸;朋友肚子饿了,可以使他饱,请他大吃一顿;衣服穿法人不够冻得要死,能让他穿得暖;好友很穷,运用自己的资源帮他富裕起来,这都是相怜之道。
人活着要讲人情,人走了,也不是不讲人情啊!所以杨朱接着说“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
虽然人死了,我们还是会哀悼亲友、寄托哀思。但人毕竟都走了,就不要大办丧事了?“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我们古代有的富贵人家出殡还要把死人嘴巴撬开,放进去一块珠玉,有些高贵的还放水银,这样铺张就没意义了。人走了还讲究穿锦服,还要把牛头猪头当祭品,甚至还要活人陪葬,这是很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