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彭博社网站刊登了能源及大宗商品产业作家哈维尔·布拉斯的专栏文章,题为“乌克兰的稀土?不,只有焦土”。布拉斯指出,乌克兰并无特朗普所宣称的大量稀土矿产资源,其所谓的“稀土宝藏”是一种“幻觉”与“愚蠢”的误判。这一评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稀土垄断、俄乌冲突及全球关键矿产供应的广泛讨论。自2025年2月初,特朗普频繁推动乌克兰以矿产资源换取美国援助的协议,乌克兰声称拥有全球5%的关键矿藏,试图以此吸引美国支持。然而,布拉斯的分析表明,乌克兰的稀土储量微不足道,仅有少量钪矿,且大部分矿产位于俄乌交战区,开发几乎无望。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信息误判的复杂性,也在全球能源安全、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中掀起波澜。从全球视野出发,我将客观分析这一新闻的背景、影响及其深层含义。
一、新闻背景与乌克兰矿产争议乌克兰危机自2022年全面升级以来,已成为地缘政治的核心舞台。2024年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出“胜利计划”,试图通过夸大本国矿产潜力吸引美国支持,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特朗普在2025年2月3日宣称,乌克兰拥有“非常有价值的稀土”,并提出用其换取美国近3758亿美元的援助。2月11日,他进一步向福克斯新闻透露,期望乌克兰提供价值5000亿美元的稀土。这一叙事迅速被乌克兰政府和北约部分机构(如北约能源安全卓越中心)强化,声称乌克兰拥有全球5%的关键矿藏,包括钛、锂、铍、锰、镓、铀等。
然而,布拉斯的文章于2月19日发表,彻底推翻了这一神话。他引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指出,乌克兰不具备显著的稀土储量,除少量钪矿外,无其他重要稀土矿床(如镧、铈、钕等镧系元素)。他还嘲讽道,这与2010年美国五角大楼将阿富汗称为“锂的沙特”类似,均为基于夸大或错误情报的幻想。布拉斯进一步指出,乌克兰的“关键矿藏”多位于俄乌交战区,如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地区,实际开发面临军事和经济双重障碍。
二、全球视野下的稀土与关键矿产格局从全球角度看,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 REE)及其关键矿产(如锂、钴、镍)在高科技、能源转型和国防工业中至关重要。稀土由17种元素组成,主要用于制造电动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半导体和军事设备。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约26万吨,其中中国占60%以上(约16万吨),美国、澳大利亚和缅甸次之。乌克兰的稀土储量若真如其声称,可能会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但布拉斯的分析表明,这只是乌方为获取援助的“营销策略”。
中国对稀土的垄断长期引发西方担忧。2022年,中国曾限制稀土出口以应对美欧制裁,促使美国加速开发本土资源(如内华达山脉的稀土矿)和国际合作(如与澳大利亚的战略伙伴关系)。特朗普对乌克兰稀土的兴趣,显然与打破中国垄断、确保美国供应链安全的战略目标相关。然而,乌克兰实际稀土储量的缺失,让这一计划成为空想,凸显了情报失误和战略误判的风险。
此外,“关键矿藏”与稀土常被混淆。北约报告提到的钛、锂等虽对电动汽车和国防重要,但并非稀土元素。乌克兰确实拥有铁矿石、煤炭和钛矿,但这些资源多在俄控区,开发受阻。布拉斯指出,全球年稀土总值仅约150亿美元,要达到特朗普的5000亿美元目标,乌克兰需持续生产150年以上,显然不现实。
乌克兰稀土争议深嵌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战争导致乌东和克里米亚地区被俄方控制,矿产开发成为军事博弈的一部分。布拉斯提到,乌克兰的铁矿石和煤炭矿虽存在,但战略价值有限,且被俄军占据。特朗普的“稀土换援助”提案可能意在利用矿产资源作为谈判筹码,但若资源本身不存在,这一策略注定失败。
从全球视野看,俄乌冲突已扰乱全球能源和矿产市场。俄罗斯控制的中亚稀土资源(如哈萨克斯坦)成为替代中国的潜在来源,而乌克兰的“虚假矿产”叙事可能分散西方对俄资源的关注。布拉斯的“焦土”评论不仅嘲讽特朗普,也提醒国际社会,战区的地质数据往往被政治化,需谨慎评估。
中国在这一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全球稀土领导者,其出口管制政策促使美国寻找替代来源。特朗普若真信乌克兰稀土之说,可能低估了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布拉斯文章的曝光,可能促使美国重新评估对华合作的可能性,减少对乌战略依赖。
四、经济与市场的全球影响乌克兰稀土的“幻觉”对全球市场产生了短暂但显著的心理影响。2025年2月,稀土价格一度因特朗普言论上涨5%,投资者预期乌克兰可能成为新供应国。然而,布拉斯文章发布后,价格迅速回落,显示市场对虚假信息的敏感性。全球矿业公司(如澳大利亚BHP、巴西淡水河谷)可能借机巩固其在关键矿产市场的地位,而中国则继续稳坐稀土王座。
对于乌克兰而言,这一事件损害了其国际信誉。泽连斯基的“胜利计划”本意通过资源吸引援助,但夸大事实可能削弱其与西方伙伴的信任。特朗普若因情报失误调整对乌政策,可能减少援助,进而影响俄乌战场的平衡。
从投资角度看,布拉斯的分析提醒市场,战区矿产开发充满不确定性。阿富汗“锂的沙特”幻觉的教训表明,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让资源开发成为“镜花水月”。投资者需更依赖权威数据(如USGS)而非政治宣传。
五、国际秩序与情报失误的教训“乌克兰只有焦土”的结论暴露了情报失误的普遍性。布拉斯将此与阿富汗矿产夸大相提并论,表明战区资源评估常受政治动机驱动。2010年,美国五角大楼高估阿富汗锂储量,试图为其军事存在正名;2025年,乌克兰夸大稀土或为获取援助铺路。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地缘政治需求扭曲了地质事实。
从全球视野看,这一事件挑战了国际社会的信任机制。北约报告虽未直接谎报,但将关键矿藏误解为稀土,反映了专业性不足。特朗普团队若依赖此类情报决策,可能加剧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失误。布拉斯的批评不仅针对特朗普,也提醒各国政府,在资源外交中需以科学数据为基,避免被“焦土”误导。
客观而言,布拉斯的分析揭示了乌克兰稀土叙事的虚幻本质,但也可能低估了关键矿藏的潜在价值。乌克兰的钛、锂等虽非稀土,但对电动车和国防仍有重要性。若战后和平恢复,开发这些资源可能带来经济复苏。然而,当前交战区的现实让开发遥遥无期。
特朗普的“稀土换援助”计划因情报失误受挫,但其意图反映了美国对稀土供应链的战略焦虑。未来,美国可能加大对本土和盟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矿产的开发,或与中国谈判以缓解依赖。乌克兰则需重建信誉,通过透明数据恢复国际信任。
从全球角度看,布拉斯文章为稀土市场注入理性,但也提醒我们,资源竞争中的信息战愈加复杂。各国需加强科学合作,减少地缘政治干扰,确保关键矿产的可持续利用。
七、总结“乌克兰被曝并无大量稀土:不,只有焦土”不仅是特朗普政策的尴尬缩影,更是全球资源博弈的警钟。布拉斯的分析揭示了情报失误与政治宣传的危险,挑战了乌克兰的资源叙事,也反映了中国稀土垄断下的国际焦虑。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市场,这一事件凸显了战区资源开发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在全球化时代,唯有以科学为基、合作共赢,才能避免“焦土”变成现实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