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蔡威,密码破译的奇才,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他破译敌台密电,左右战局,最终却长眠在无名山岗,整整五十年后才被世人知晓。
是什么让他一生低调无闻,又是什么让他成了红军部队眼中的“千里眼”?
投身革命,暗夜中的无线电信使
蔡威出生于1907年,福建宁德人,家境清贫却书香氛围浓厚。自小,他就显示出对数字和文字的敏感,尤其喜爱解谜与逻辑推理。
村里长辈们常说他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认字算数样样都比同龄孩子厉害。早年,他受进步思想影响,对这个不公的旧社会充满不满与疑惑。
1925年,蔡威离开宁德,前往上海求学。那时的上海风云激荡,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蔡威亲眼目睹了工人们的反抗行动,心中逐渐生出了改变现实的决心。
他开始和进步青年接触,阅读进步书刊,渐渐明白革命的重要性。1926年,他悄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接受党的地下任务。从这一天起,他的人生轨迹不再平凡。
不久后,党派他前往党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进行专业训练。这个无线电训练班极为机密,蔡威的身份自此被严格保密。他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
课程中,他接触到无线电通信、密电破译等一系列新技术,心中激动不已。课余时间,他研究各种密码格式,钻研破译方法,时常解出复杂电码,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蔡威的老师甚至对他称赞:“这孩子有天赋,天生就是干密码破译的。”
1930年,他完成特科训练,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正巧此时,鄂豫皖苏区急需通信专家。党中央决定将他派往鄂豫皖苏区,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信网络。
临行前,他接到了上级的指示:“一切机密,以保密为上。你的名字将从此消失,只有电波知道你在何处。”
他点头,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此后,蔡威这个名字,在党内文件中被抹去。他化身无声无名的革命“信使”。
鄂豫皖密电战,智斗敌军
1931年10月,蔡威到达鄂豫皖苏区,投入工作。彼时,苏区设备简陋,连电报机都不齐全,许多部件只能靠手工拼装。
在这艰苦的环境下,蔡威没有半点抱怨,心无旁骛地忙碌起来。他与宋侃夫、王子纲等人一起,艰难地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台。这是敌我电波战中的一个关键据点。
蔡威不仅需要迅速建立通信,还要负责情报监听与破译。工作期间,他几乎从未合眼,盯着对面的敌台信号,聆听着一串串密电。
他要将这些密电记录下来,逐字逐句进行分析。密码的组合千变万化,有时他盯着电码,足足要推演上百次,才能摸清敌方密码的规律。一天,两天,他的眼里布满血丝,但没有一刻松懈。
1933年初,敌军四川军阀刘湘向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刘湘的部队配备了先进的武器、严密的情报网络,红军的处境空前严峻。
此时,红军急需掌握敌方的作战计划,才能化解被围剿的危机。蔡威被委以重任,要在短时间内破译敌台密电,为红军提供精准的情报。
蔡威不眠不休地监听敌台动向。一个深夜,他捕捉到一段长电报信号,直觉告诉他,这段信息极为重要。他拿起笔,在本子上飞速记录下电文。
记录完后,他迅速投入破译工作。这是一组全新的密码体系,每个字符组合都复杂异常。他紧盯纸上密密麻麻的数字,眉头紧锁,脑中迅速演算。
一连几天,他锁在密室中,食不甘味,整个人瘦了好几圈。终于,他成功破译了敌军的行动密码,得知了刘湘的作战计划。
他拿着破译的情报,立刻交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徐向前一目十行,激动地拍案:“好!敌军动向尽在掌握!”
红军根据蔡威的情报,迅速调整战略,一次次出其不意地击退敌军,成功挫败了刘湘的“六路围攻”。蔡威成了部队眼中的“千里眼”,战士们暗中称他为“无形的战士”。
徐向前更是感激不已,称他是“红军的千里眼”,每次战后都要特别点名嘉奖他的功劳。
敌军很快察觉到红军的电台似乎洞察一切,频频泄密。刘湘大怒,命令加强电台保密措施,加密电报内容,并增派特工侦查电台源头。
蔡威得知消息,立刻改变监听频率,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以掩盖电台位置。敌军在山中寻找数次,却始终扑空。
一次次失败让敌军心生恐惧,渐渐开始怀疑“红军有能知人心的神算”,蔡威的破译工作也愈加隐秘。
蔡威在鄂豫皖苏区的日子几乎昼夜连轴转。他的宿舍仅容得下一张小床和工作台,房间里散落着破译用的各种资料。一次深夜,战友宋侃夫路过电台,发现屋内灯光昏暗,便推门而入。
只见蔡威正趴在桌上,面色苍白,双手紧紧抓着笔。他的眼神中透出疲惫却毫无懈怠,似乎在与眼前的密码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宋侃夫拍拍他的肩,劝道:“蔡威,休息一下吧。”蔡威只是淡淡一笑,低声说:“等我再解开一个。”
长征中的破译英雄
1935年5月,红军开始长征。蔡威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台骨干,随队出发。他肩负着重要任务,不仅要保障长征途中的通信畅通,还要继续进行破译敌军电报的工作。
一路上,电台设备破损、气候恶劣,加上长途跋涉的艰辛,所有人都筋疲力尽。
那年10月,部队穿越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这里遍布沼泽,日夜寒冷,行军极为艰难。无线电台设备沉重,每天队伍艰难跋涉,蔡威和战友们轮流背负设备前行。
他体力本就不佳,长期的疲劳让他愈加消瘦,脸色苍白。尽管如此,蔡威依旧寸步不离电台。途中,他坚持发报,继续破译敌台信号。
每当敌台信号响起,他立即握紧耳机,屏息凝神,双眼紧盯着电码纸,记录、分析、推演。
长征途中,战斗频繁,红军常需依靠蔡威破译的密电迅速做出反应。一次,部队突遇敌军截击,蔡威在无线电台内紧急破译敌方电文,获取了敌军布防位置,帮助部队成功突围。
红军战士们见到他,纷纷竖起大拇指,称他是“无形的指挥官”。蔡威总是报以微笑,然后迅速投入下一个破译任务,仿佛他的所有情感都化作了那些跳动的电波。
1936年9月,蔡威随部队进入甘肃岷县,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极其虚弱。连日的长途跋涉加上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让他面容憔悴,步履蹒跚。
战友们劝他休息,他只是微微一笑,始终不肯离开工作岗位。就在岷县驻扎期间,他突发高烧,病情迅速恶化。
电台中,蔡威靠在椅背上,手中依然握着记录笔,眼神却逐渐涣散。战友们急忙将他扶到床上,蔡威的呼吸已逐渐微弱。他用尽力气,嘱咐身边的战友:“一定……要把电台……带到前线。”
不久,蔡威的眼睛缓缓闭上,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战场,年仅29岁。
他的离去,没有仪式,也没有盛大的追悼会。部队将他安葬在岷县的山坡上,只插上了一根木棍做标记。蔡威默默地长眠在山野之间,名字几乎被历史尘封。
数十年后,随着红军老战友的逐步查访,蔡威的事迹渐渐被挖掘。198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蔡威为革命烈士。
结尾老战友、共和国元帅徐向前亲自题词,写下“无名英雄蔡威”,以此铭记蔡威的无私奉献。多年后,蔡威的墓地也得到妥善保护,成为人们缅怀这位红色通信英雄的纪念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