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过得真的很快,快到了,写东西都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喊一声AI,告诉它你想要什么样子的文字就可以了。
也快到了,两个同性的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真正的孩子。
上次更新已经快两个月了,这一个多月里,我带着孩子们从内陆的成都来到了海边的福建,又从福州的春天去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再次回到成都,假期模式关闭,开启上学模式。
…………
有些思想深深的刻进了现在已经是家长的心里,让两代人,或者三代人接受同样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的方式就是,让孩子的孩子和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样,接受同一模式的教育,参加相同的评价,绝大多数孩子成人之后,做着几乎一成不变的工作。工业化的标准流程和学习时的标准答案是相符的。老了之后,连打卡式的出行和广场舞都还是那么的统一。
标准答案的背后就是从小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去获得那个标准答案,有死记硬背法、有套路法、有所谓的熟能生巧法,最后几乎都轮到了寻找捷径获得答案法。
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更大到GJ,别人弄出来标准答案了,那么抄,复制,跟随一定是最快出成果的。
为啥留不住自己优秀的人,为啥吸引不了优秀的人来。当然了,高价也会让一些在外面不能够获得回来更丰厚收入的人回来的。至于,出于热爱回来的人,也是有的。到目前为止,这依然还是少数,不是吗。
我尝试着去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让能够影响得到的孩子们发生一些改变。虽然,我的工作只是打补丁式的。

早一些来,布置一下场地。

今天,提提没有来,新来了大豆豆的同学,暖暖。
这一次的主题是:声音。

走在成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茶馆,就能够见到这种装置。它就是医用音叉,在出太阳的天气里,去茶馆里喝杯茶,这时,身边就会出现拿着它的人,他们是给客用掏耳朵的,听说那种舒服赛神仙,嗯,我不羡慕神仙,所以也就没有去享受过。

不过,我却熟悉这装置,以前做过相关的不少声学实验,会用到它。

当它起振之后,远了什么声音也没有,放近一些就可以听见嗡嗡的声音。

这是因为声音的能量是呈立方衰减的,特别是低频的时候,人耳就没有那么敏感。

感受过音叉之后,泼浪鼓孩子们应该都玩过。

不过,既然有玩具,还是要体验一下的,感受小锤击打在鼓面的振动。

这种闭眼感受可能会让耳朵更灵敏的捕捉到细微的声音。

由于他们还是小龄段的孩子,笔记是要做的,不过却简洁的写一下就好了。看到图,能够想起曾经体验过的事物就很好了。
笔记放在后面。小豆豆年龄小一些,以体验和感受为主吧。

为了让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印象,我想办法找到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关于声音的装置。

这些装置会发出各种不同音色的声音。

当然这些声音也只有在认真去体验的时候,才能够发现它们的对比之下的不同。

当然,也只有孩子在到达一定的年龄的时候,才能够认真去感受这种不同。

这些声音,有弹性势能施放产生的,有敲击产生的,也有刮擦产生的,也有这种转动的时候产生的。

孩子们慢慢都体验到了,要有声音产生,总是需要让物体产生振动才可以的。

引起这些振动的方式各有不同。

用手,当然是最直接的方式了。

那么当声音产生之后,它要靠什么传播呢。

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空气。

其实,像钢铁这样的固体传播声音更容易和快速一些。

嗯,电转换成磁,相互作用下,产生了推挽作用,这就是喇叭的原理,那么结果就是线圈上面的膜盆产生了往复的运动,这就产生了声音。为了表示它的振动,大豆豆拿出了他的随身珠宝,哈哈,效果真不错。

声音的高低不同,会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和物体本身的固有频率有关。

对于材质一样,宽厚一样的木块来讲,它的长短也会是其中一个因素。

体验完这个,孩子休息几分钟,回来再感受。

我给《声学》的小道具们合个影。

当孩子们回来的时候,我尝试让他们感受一下,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想到用弹簧来比较形象的感受声音的传递的。

可能是因为我感觉它和声音的波型是一样的,都是纵波吧。

看到那传递着的密集处了吗?

为了感受到疏密相间的纵波传递,孩子们尝试了各种方法。

这本来是可以用塑料弹簧来做的,不过还是用惯性更大的钢弹簧效果更佳。

孩子们体验了一轮,还不够,还要再来一轮,

有想单独体验的。

有一起合作观察的。

暖暖可是一个好奇宝宝。

她的好奇心是女孩子中对这些常见事物来讲比较强的。

这是她的笔记,最后的共振,我没有来得及拍照片。不过,看了她的笔记,就可以清晰的知道,它是两个相同频率的音叉之间产生的。

小葆也应该开始学习有秩序的写笔记的习惯了。

大豆豆的笔记是保存得最好的,也有习惯去翻阅的习惯,每当我问起问题的时候,要是以前记录过的,他总能够比较快速的找到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