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流塘正康骨科: 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是一种因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慢性溃疡性疾病。以下是其核心定义的详细拆解:
1. 病理机制:压力与血供的失衡褥疮的核心成因是外力压迫导致软组织血流受阻。
压迫力:当皮肤与骨骼之间的软组织(如肌肉、脂肪)持续受压(例如长期卧床或坐轮椅),局部血管受压,血流量减少甚至中断。若压力超过200mmHg且持续2小时以上,组织可能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坏死。
剪切力与摩擦力:体位移动时,皮肤与床面摩擦或深层组织受牵拉,进一步加重损伤。
潮湿与感染:失禁、多汗等引起的潮湿环境会削弱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2. 临床表现:从红肿到深层坏死褥疮的典型特征是渐进性组织损伤,根据深度可分为四期(部分文献扩展为六期):
Ⅰ期:皮肤完整,局部发红,按压后不褪色,可能伴温度升高或水肿。
Ⅱ期:表皮或真皮层破损,出现水疱或浅表溃疡,基底呈粉红色。
Ⅲ期:全层皮肤坏死,累及皮下脂肪,创面可见黄色腐肉或黑色焦痂。
Ⅳ期: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暴露,常伴感染、坏死及窦道形成。
高发部位:骨骼突出且缺乏脂肪保护的部位,如骶尾部(占35-50%)、坐骨、股骨大转子、足跟等。
3. 高风险人群:谁更容易“中招”?活动受限者:长期卧床(如瘫痪、术后)、坐轮椅或佩戴石膏固定装置的患者。
感觉障碍者: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患者因痛觉减退,难以感知压迫。
营养状态差者:低蛋白血症、贫血患者组织修复能力下降。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皮肤弹性差、合并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的人群。
4. 医学定义的延伸:不只是“皮肤问题”褥疮被归类为难愈性创面,其危害远超皮肤层面:
感染风险:开放性溃疡易引发败血症、骨髓炎等全身感染,严重者可致死。
代谢消耗:大面积褥疮每日渗出大量体液和蛋白质,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
社会负担:治疗周期长(数月甚至数年),护理成本高,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5. 与相似疾病的鉴别需与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真菌感染等区分。褥疮的关键特征是与受压部位高度相关,且早期表现为无痛性红斑。
结语:预防胜于治疗褥疮的本质是护理不当的后果,而非单纯疾病。通过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使用减压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加强营养等措施,可大幅降低发生率。若已出现皮损,需尽早就医清创并控制感染,避免进展为深层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