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有云:
“言不可道尽,福不可享极,便宜不可占全,智慧不可用尽。”
人生一世,似乎无人能逃此法则:一旦行至极处,必生祸患。
走至人生半途,历尽世间炎凉,体验过人生百态,方恍然大悟些处世哲学。
活得明白之人都知晓,言语留余,行事留度,待人留情,方为人生之智。

01
言留七分
智者语少,躁者言多。
——《古训》
古人言:“识人无需言尽,言尽则友散。责人无需苛尽,苛尽则人远。”
言语需谨慎,话到口边留七分,方为处世之智。
郑板桥画竹时枝叶稀疏,一友人见后未直言其弊,只是说:“我曾见竹影斑驳,枝叶繁密,与兄之画略有不同。”
言罢又补了一句:“不过,这或许只是我个人之见,也未必准确。”
既保全了郑板桥的面子,又传递了意见,所以越成熟之人,越懂得慎言谨行,把握尺度。
春秋时期,宋国一人向庄公夸耀“弓可射穿一切”,结果与庄公之弓比试时反折断了自己的弓,沦为笑柄。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言:
说话不可说太绝,当你说“绝对”之时,便已错了。
话说得太绝,显露的是做人的无知与狂妄。真正的智者,不会让自己的修养在言语中丧失。
正所谓:“水满则溢,弓满则折。”
话到口边留几分,给事情转圜的余地,便是给自己留下的退路。
做事留度,言语留余,顾及他人颜面,方能保全自己体面。

02
事不做尽
事不可为尽,势不可倚尽,言不可说尽。
——《处世箴言》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言:“逼敌勿迫”,意指逼迫敌人时,要留有余地,勿使其绝路。
正如苏州园林的造景之法:亭台楼阁间,总要留出曲径通幽的空间,方显韵味无穷。
青年王羲之见王羲之书法,见案上有一名家之作《静心论》:我置于喧嚣之市,我不动浮躁之心;将我置于权贵之位,我不动名利之心。
王羲之极为不屑此名家之言,随手在作品后写道:你说对喧嚣权贵皆不动心,却一心欲见王右军。
王羲之看后,训诫道:“他们能得享盛名,靠的正是这些虚名。你定要揭露他们,使他们失去名利之源,那么他们就会对你怀恨在心,你这不是自惹祸端吗?
《围炉夜话》中说:
道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走;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品。赶尽杀绝,总会殃及自身;适可而止,方能福佑自己。
遇情不可极端,有理不可过分。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退一步天地宽广,给人出路,也给自己留余地;而把人逼至绝境,受害的终将是自己。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可再往。占据优势时,记得给对手留些机会;初战告捷时,也要学会给别人让行。
有时候,步步紧逼,并非上策;以退为进,方显智慧。

03
待人留情
知止常足,可以久长。
——《老子》
《增广贤文》有言:人生一世,知己能几人?
人与人之间,似乎总在不断地相遇和别离。即便不能继续并肩前行,也没必要恩断义绝,成为仇敌。
早年王安石与苏轼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经常共赏诗词歌赋,相互切磋文采。
但两人的友情,随着政见的不同,逐渐疏远。后来新旧两党争斗日益激烈,两人也因此分道扬镳。
新党得势后,王安石下令将苏轼贬谪,苏轼因此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苏轼晚年奉诏回京时,王安石已无当年的权势。
回京途中,王安石的儿子写信给苏轼,希望他能对家父手下留情。
苏轼很快回信说:“过往之事,不必再提。”还派人给王安石送去问候,让他保重身体。

古谚有云:“吃水不忘挖井人。”
曾经喝过的那口水井,即便以后不再饮用,也不该忘记挖井之人。
情不断绝,是对缘分的珍视,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一旦事情有所变化,尚有挽回的余地。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人相处要留有余地,凡事不可做绝,这才是审时度势的明智。
为善之念无尽,只讲一恕字,便能在纷扰尘世中守住内心的宁静。
人生如饮酒,倒七分为满,留三分清醒。
当我们学会在言语中收敛、在做事中适度、在待人中留情,方能在纷扰尘世中寻得一份从容。
愿你我在人生途中,常怀适度之智,用心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