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起,短剧这把火,烧到了中老年人群体。“国产短剧已经疯了”等话题频登热搜。以中老年人婚姻、家庭、事业奋斗等为主题的短剧,迅速成为新的流量焦点。
中老年剧在短剧榜单中纷纷“屠榜”。如《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等作品备受瞩目。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却暗藏危机,中老年人正成为资本围猎的对象,面临着被套路消费的严峻现实。短剧行业的这片“流量蓝海”,实则暗流涌动,需引起高度警惕。如C先生向青橙财经诉苦到“连续几个月都是7、8千,我妈都不知道花了这么多!”、“文字游戏给这些商家玩明白了!”……C先生表示,自己在成都工作,偶尔才回家一趟,结果发现自己母亲微信有很多短剧小程序支付记录,金额大部分在9.9、19.9、39.9不等,综合下来一个月就有7千多!换算下来,每一集价格高到离谱,不仅如此,C先生母亲开通部分小程序年度大会员后,依然有短剧单独收费情况。V女士的父亲则直接被引流到不知名小程序充钱,刚看20多集就被提醒再次充值,客服称原因是误触了短剧第二部,收费标准不一样......短剧收费乱象丛生,社交平台搜索“短剧、父母、充钱”字眼,充斥着大量吐槽短剧收费坑骗父母的发帖。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短剧”就有近1700条投诉,包含自动扣费、宣传不实、难以提现、无法退款等问题。
01
「短剧围猎银发父母」
首先是存量市场。中国影视行业发展历史中,并不缺乏中老年题材的优秀剧集,《金婚》、《闯关东》、《俺娘田小草》、《父母爱情》都是中老年喜闻乐见剧集的代表。这些剧集的制播主力多是传统电视台。长视频平台崛起后,电视剧盈利模式趋向于剧集贴片或植入广告,消费目标多指向年轻人,反向刺激了年轻人剧集的生产,中老年观众的作品需求一度被忽视。近几年兴起的短剧一开始也将用户群体定位为年轻一代,如《无双》《化龙》等。编剧花卷向媒体坦言“今年春节之后,这些短剧的主要付费人群发生了变化,40-60岁中老年成为主要的付费用户。”
02
「短剧对“父母”爱的深沉」
“婚姻不幸福的中老年女性可能在这部剧中找到了未完成的梦想,她们希望离异后也可以安稳幸福。30岁之后的人很需要看这种‘不管什么年纪都依然被爱着’的故事。”《闪婚老伴是豪门》的女主“石小秀” 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这就是中年人的恋爱,不是激情的,而是细水长流的。”从事男频短剧的业内人士也坦言,以前拍短剧没什么讲究,能让观众“爽”就行,但中老年短剧更讲究情绪合理性。放大情绪表达,内容大于制作。短剧的内容风格正好契合中老年用户痛点,他们不在意画面多么精致、看不懂拍摄手法多么高级,但他们爱看家长里短、相亲闪婚、广场舞之争,爱看男主双重身份,女主委曲求全为家庭奉献......中老年用户有巨大的情感需求,而短剧恰好就是在“卖情绪”。加上短剧每一集一二分钟,一分钟一个反转,两分钟一个钩子,高情感输出和节奏技巧让父母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短剧里,站在C位的是中老年。现在很多电视剧对老年角色塑造固化——照顾孩子、嚼舌根、瞎折腾,短剧里,他们有爱情,有事业,有人格魅力,花甲之年的大叔能志在千里,一生付出的大妈能得到偏爱......有钱有闲有时间有梦可做,短剧是中老年人的“迪士尼”。听花岛编剧花卷对此还有自己的想法:“老年短剧一定不能只是‘主角的年龄变大了’这么简单,不能把年轻人的剧生搬硬套到老年短剧里。老年人和年轻人最大的差异是他们痛点的差别。中国社会老年人的一大痛点就是子女,要把他们的痛点做扎实,真诚地做内容。”但也有些短剧开始剑走偏锋。27岁的霸道总裁爱上45岁的保洁阿姨,而且这位保洁阿姨还是总裁父亲的初恋、母亲的情敌;一夜之间怀孕,闪婚嫁给老伴后被宠上天;甚至还有50岁的保洁阿姨怀上了20岁霸总的孩子……荒诞不经的剧情、明显缺乏逻辑、粗暴庸俗内容,引起网友的反感和讽刺。加上短剧严重的收费乱象,互联网上的中老年人好像成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短剧项目组昼夜挥动镰刀,这个秋天硕果颇丰。
03
「如何破解“老年人困境”」
自从去年以来,广电总局持续开展网络短剧治理工作,针对部分内容呈现低俗同质化的问题,下线了两万多部短剧。广电副局长表示,目前短剧发展势头高,要放水养鱼、常态监管。6月1日起,广电总局正式明确短剧施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短剧不得上网传播,正式宣告短剧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短剧“野蛮生长”,相关整改正在路上。此外,平台方面,抖音、快手、微信平台今年先后公布了微短剧备案细则。各大播放、投流平台将收费标准整齐划一地确定下来,大力增强告知义务,完善好自动续费机制。最好是在短剧刚刚开启备案之时,就清清楚楚地确定好具体的收费方式、标准以及上限等关键信息,让我们的父母在追短剧的过程中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踏踏实实。从短剧围猎中老年父母这个切面,其实可以窥探到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