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里,二玉拌嘴是家常便饭,二玉一钗相互讽刺也是屡见不鲜,可唯有这一次我没有看懂。
那日,宝玉因张道士说亲事跟黛玉吵了架,气得好几天没说话,甚至连薛蟠的生日宴都没有去。
后来,宝玉气消了,前来给黛玉赔罪。
黛玉心里虽原谅了他,嘴上却不饶人,说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
宝玉说:“你往哪里去呢?”
黛玉答:“我回家去。”
宝玉笑道:“我跟你去。”
黛玉说:“我死了。”
宝玉激动地说:“你死了,我做和尚!”
好了,就是因为“做和尚”这句话,黛玉又生气了,还生了好大的气,气得把宝玉狠狠数落了一顿,而宝玉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羞愧无地,不知所措。
此处我相当费解,不明白黛玉生气的点在哪里,也不知道宝玉究竟错在什么地方。
我猜测,会不会是因为宝黛二人尚未确定婚恋关系,所以此话说得有些造次,或者是碍于礼教之防,说这样的话太过冒昧。
可是,二人相知相恋不早就是各人心知肚明的事情吗?怎么就不能说这样的话呢?
我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猜不透两人究竟在忌讳什么。
接着,两人和了好,就一起到贾母那里去问安,恰巧宝钗也在。
宝玉因未能给薛蟠贺寿,心中略有歉意,便谎称自己身上不好,请宝钗在她哥哥面前为他分辩一二,宝钗很大方地答应了。
宝玉心中甚喜,便继续搭讪,问宝钗为何没去看戏(即庆贺薛蟠生日的戏)。
宝钗回答说,自己怕热,就推说身上不好,出来了。
宝玉听宝钗这样说,脸上便有些挂不住了。
此处宝钗或是借机讽刺宝玉装病不去为薛蟠贺寿,因此宝玉略显尴尬,这我能够理解。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
宝玉感觉有点儿不好意思,便搭讪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大家看,这也就是极其寻常的一句玩笑话,甚至还带着些恭维之意,按理说以宝钗的涵养,不至于会因此而生气的。
可实际上是,宝钗“大怒”。
难以理解吧?她为什么会大怒呢?难道是因为杨妃太丰满、不够漂亮或者太过淫荡,配不上她薛宝钗?
好,这里我们先画一个问号,接着看宝钗下面的反应。
宝钗接下来的反应极其夸张,书上说她脸红起来,冷笑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作得杨国忠的!”
这就让人更纳闷儿了,人家宝玉到底咋个你了,你至于生这么大气吗?
而且你说的这番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仔细想了想,得出如下推断:
杨国忠是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大奸臣,这样的哥哥没什么值得好羡慕的。
我猜测,宝钗这样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她怀疑宝玉讽刺她秀女落选,未能和贾元春一样入宫做皇妃;二是她还在介意贾宝玉装病不为哥哥贺寿的事,她这样说的潜台词是“我哥非官非贵,所以才会被你贾宝玉看不起!”
这些虽然只是我的猜测,没有任何依据,但如果是真的,那我真的要心疼起薛宝钗来了,毕竟被人无礼相待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
宝玉还是头一回见宝钗生这么大气,吓得不轻,懊悔不已,为避免尴尬,只好找别人搭讪去了。
一旁的黛玉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本想也来取笑两句,没想到宝钗动了怒,只好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
说真的,我觉得黛玉这一问很普通、很正常,没啥毛病。
可宝钗见她脸上有得意之态,就阴阳怪气地答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
此时,不安分的宝玉又来插嘴,取笑宝钗博古通今,却连这戏叫《负荆请罪》都不知道。
听完宝玉的话,宝钗才终于借势道出她的真意:“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原来,宝钗说戏名是假,借机敲打二玉才是真。
可是,她敲打宝玉我能理解,毕竟是宝玉有错在先,那林黛玉又有什么错呢?
她不就只是问了问戏名吗?难道面露得意之色也算罪过吗?
宝玉、宝钗相互间讽刺来、讽刺去,连累别人黛玉“躺着也中枪”,真是莫名其妙啊!
总之,这一回三人的态度非常奇怪,错不知错在何处,气不明气在哪里,说的话也是极其刁钻,让人难以索解。
反正我是整不明白了,不知道大家搞清楚没有。
这节必须懂原型故事。这节是继端午节平安醮之后的发展,端午节平安醮写的是崇祯三年的“己巳之变”,清军第一次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诬陷至死,东林党被清除。本节主要写袁崇焕之死是因为被清军下套,被诬陷通金(张道士送玉麒麟,张道士原型即满人后金,麒麟即武将之首),那么这个谣言是谁发出的?本节有交代:首先黛玉生气当我去了,指东林党被边缘,被下野,宝玉发誓将来只依靠她,说你死我变驼碑的乌龟,指东林党若亡,明朝政权将流落民间(驼碑的乌龟叫赑屭,谐音碧玺,是明朝发现的一种玉,指散落人间的彩虹)。宝玉在宝钗处嘲笑宝钗体胖臃重,即笑阉党武将们拥兵自重(拥病自体重的意思),宝钗发怒,说明不是阉党导致袁崇焕死亡,此时傻大姐找扇子,说是宝钗拿了,宝钗一顿骂,指诬陷袁崇焕通敌的谣言也不是阉党发出的(扇子在红楼里,多处表示煽风点火的谣言),但在袭人“依槛听风”那节(皇帝听信风言风语)后面,宝钗是送扇的,说明谣言是满清制造的,阉党是散发了的,但最主要是皇帝自己愿意相信,借题发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