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甩出一份“矿产协议”,要求乌克兰将50%未开采的矿产权益“割让”给美国,作为对美方数千亿美元援助的“回报”。
这份协议被《华盛顿邮报》曝光后,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按美方逻辑,乌克兰的钛、锂、稀土等资源“本该属于美国”,毕竟“投资必须得到回报”。
更魔幻的是,协议内容还在不断加码。
最初版本仅涉及矿产资源,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爆料,后续修订版甚至要求乌克兰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收入的一半“上贡”美国,理由是“补偿美方投入”。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带着协议初稿访问基辅时,泽连斯基直接冷脸相待,谈判不欢而散。
安全保障“打白条”,谁敢卖国?美国在协议中只提“拿钱”,却回避对乌克兰的安全承诺。
乌方内部人士透露,若贸然签字,泽连斯基轻则被骂“卖国贼”,重则遭政敌清算。
截至目前,美乌谈判仍陷僵局。
美国手握“援助牌”继续施压,泽连斯基靠“拖字诀”苦撑,欧洲左右为难,俄罗斯坐观其变。
这场闹剧暴露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小国的命运往往由大国利益书写。
对乌克兰而言,拒绝美国可能失去军援,接受则沦为“经济殖民地”;对美国而言,强索资源虽符合“美国优先”,却透支了国际信誉;对欧洲而言,既要防俄又要防美,战略自主谈何容易。
或许,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没有人在乎乌克兰人的血与泪。
这场博弈也给世界提了个醒:小国若想避免被分食,要么成为棋手,要么找到“平衡术”。
否则,再多的矿产,也填不满霸权主义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