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5日上午九点,紫禁城神武门。
几辆汽车快速驶抵神武门前,随后从车上快步冲下来二十余名荷枪实弹的军警,一同下车的还有北京卫戍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以及国民代表李煜瀛。
就在前一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已将清宫禁卫军悉数缴械,改由国民军接管紫禁城防务。
于是,一行人畅行无阻,直奔溥仪住所而去。
得知消息的内务府大臣绍英预感来者不善,慌忙前去拦截,终于在隆宗门将众人拦下。鹿钟麟遂拿出由国务总理黄郛签发的大总统令,并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决议交给绍英。
《修订清室优待条件》核心条款大意如下:
1、废宣统皇帝尊号,降为平民(原条件为皇帝尊号仍存不废);
2、政府每年补贴清室五十万元(原条件为四百万元);
3、清室即日搬离紫禁城,以后自由居住,政府仍负有保护责任(原条件为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
4、清室私产归清室享有,政府当为特别保护(此条不变);
同时,鹿钟麟下达冯玉祥的最后通牒,限溥仪在内的清室成员两小时内执行命令,立刻挪窝!
△冯玉祥
02
绍英看完公文惊愕万分,同时也明白过来为何从昨日起紫禁城宿卫尽换,电话线全部被切断。
眼见鹿钟麟气势汹汹,绍英赔起笑脸,开始打起了太极拳。一会儿说皇上搬家尚需时间收拾准备,一会儿又说颐和园年久失修,总之,今天搬离是万万做不到的。
但任绍英磨破嘴皮子,鹿钟麟等人均一口回绝,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告诫道:“七年前溥先生借张勋复辟,坏了此前的优待条件,老百姓都还记着这笔账呢,现在就嚷嚷着要进宫找他的麻烦。”
绍英死猪不怕开水烫,他心里的小九九就是拖过今天,大总统令不就成了废纸啦,于是继续与鹿兜圈子。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鹿钟麟毕竟是个武官,哪会跟你一直耗着。不胜其烦的他面色阴沉地说道:“方才已说过,外面情形甚为不妥。如果今天不搬,我就把军队撤走,你们敢担保不发生意外吗?”
绍英在这小小的紫禁城也是说一不二的内务府大臣,哪受过这般威胁,气得浑身哆嗦。他目光扫视一圈,终于定格在读书人李煜瀛身上,开口质问道:“你不是李鸿藻(同治帝师)的儿子吗,为何与他们一起逼宫?”
李煜瀛此番前来是负责监督双方的,面对质问仅一笑了之,并未作答。
绍英没法子,只得又调转枪口对准话事人鹿钟麟,怒道:“姓鹿的,你不是鹿传霖(宣统辅政大臣,鹿钟麟的同宗长辈)的后人吗,为何如此苦苦相逼?”
鹿钟麟也恼了,呵斥道:“我们是来执行民国政府命令的,既是为了民国,也是为了清室,要不是有我们在,别人哪会像这般客气!”
绍英知道自己难以拖延下去,于是只得进宫请示溥仪。
△鹿钟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03
紫禁城储秀宫内,溥仪正和皇后婉容谈笑风生。
绍英等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递上一份公文,气喘吁吁地说道:“皇上,冯玉祥派兵进宫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煜瀛,说民国政府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签字。”
这惊天的消息宛如晴天霹雳,溥仪猝不及防,立刻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落在地。
在看完公文,发现修订条件并无特别可怕之处后,溥仪稍稍心安,但听说来人要求他两个小时内即刻搬离紫禁城,溥仪也不乐意了,遂再次让绍英前去交涉。
绍英得了溥仪的指令,就此摆烂,不管你鹿钟麟怎样,爷们今天就是不搬。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一直磨到下午三点。
鹿钟麟内心万分焦急,军令如山,今日若不能完成任务,挨冯玉祥的一顿鞭子怕也是轻的。思忖片刻后,鹿钟麟对亲卫试了个眼色,当着绍英的面下令道:“快去叮嘱宫外的韩复榘团长,时间虽然已到,事情还可以商量,再延迟二十分钟,景山的炮队先不要开炮。”
绍英等人大惊失色,本以为你们只是要钱,居然真的是来要命的,随后慌不择路跑去汇报溥仪。溥仪一个就居深宫的废帝,哪还有什么主意,立刻答应签字走人。
就这样,溥仪乖乖交出玉玺,当天便遣散宫中太监宫女,带着家人前往醇王府,就连行李也不管不顾,封箱留存,日后来取。
△绍英陪同鹿钟麟视察永寿宫
临行前,鹿钟麟率队欢送溥仪,与溥仪握手后笑言:“溥先生,从今往后,你打算做皇帝还是做个平民?”
溥仪看了眼鹿钟麟腰间的佩枪,尴尬地笑了笑,回答道:“我愿意做民国的公民。”
一旁的张璧也笑道:“溥先生,你既然做了民国的公民,将来说不定还能被选为大总统呢。”
众人哈哈大笑,溥仪也只能陪着尬笑了事,随后乘车离开居住了十五年的紫禁城。
孙中山听闻此消息,异常兴奋,专门拍电报给冯玉祥:“前清皇室全体退出旧皇城,自由择居,并将溥仪帝号革除。此举实在大快人心,无任佩慰。”
△溥仪离宫
04
故事还没有结束,让我们将时间回拨到二百一十六年前。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七日,一名年近耄耋的老者和他的五个儿子被绑缚京城。最终,老者被刑部议罪凌迟,而他的五个儿子亦尽数斩首。
老者并未触犯任何一条大清律例,让他送命的只是他的身份——朱三太子。
就在年初,浙江大岚山爆发张念一起义,此时清军已入关六十余年,国本稳固,和尚张念一自然掀不起什么风浪,起义很快便被镇压。然而,张念一一伙打的却是“朱三太子”的旗号,朱明太子的号召力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不由得令清廷格外紧张。
查,彻查,一定要把朱三太子挖出来。
数月后,山东巡抚成功捕获“朱三太子”朱慈焕。
而此时的朱慈焕竟只是一名七十五岁的老人。据他供述,自北京城被李闯攻破之日,自己便流落民间,改名王士元,在浙江余姚繁衍生息,当一名私塾先生。
原本平静的生活却因自己的一时失言而被打破。某次,朱慈焕向好友泄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惊天的八卦就此传开,而张念一更是拿他的名义举起反清大旗。
朱慈焕自然后悔不已,他也知此番祸从口出,必定要出大事,于是举家迁徙山东,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此劫。
入狱后,朱慈焕坦白一切,并哀求道:“我今年七十五岁了,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之前三藩叛乱时我都没有谋反,又怎会在太平无事的今天谋反呢?并且要谋反的人,必然要占据城池、囤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我又做过其中哪一项呢?”
刑部会审完毕后,后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上奏康熙:“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帝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
康熙对张廷玉的结案十分满意,“假冒”前明太子,罪不容诛。随后,康熙不忘展现自己“仁慈”的一面,改判王士元的五个儿子斩首,只凌迟王士元一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1962年,经历三起三落的溥仪已是新中国公民,带着妻子和弟弟溥杰畅游颐和园。期间众人谈笑风生,尽情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不得不说,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能两次赶上好时代,就偷着乐吧。
完全是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