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雨又内涝,南宁的海绵城市到底行不行啊?

翰泰谈房产 2024-05-12 10:24:49

不知道谁把天捅破了,昨天上午十点半左右,南宁各城区都出现了强降雨,气象台发了两次暴雨红色预警——这是今年以来南宁发布的第一个暴雨红色预警。

今年真是怪了,极端气候似乎比过去几年都多。

活了三十几年,见过冰雹的次数一巴掌都数得过来,但今年就见两次了。大雨更是下了一场又一场。

哎,打工人的工资一直不涨,水涝倒是涨好几次了。

但是,也有人发现,南宁不是海绵城市吗?为什么还年年积水年年涝?

海绵城市,到底管不管用?

01

一场暴雨,“沧海横流”

这场雨有多大?

不少人当时正在开车的人表示,当时,雨刮器开到最大档了,也只是做无用功而已,根本看不清楚路面。

其实,就算雨刮器忙得过来,很多路段的司机朋友们也看不清路面——因为路面积水,部分路段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内涝。

弱小无助的电驴在积水中一排排地倒地不起,有的还被水流卷走。大量小汽车泡在水里,保险公司的人隔着屏幕瑟瑟发抖。

花儿街置业总监小米的朋友,在五象南,他的车子里被灌了半车浑水。

哎,南宁一出太阳就火热,一下大雨就水深。

在这里,顺便来看下什么是内涝,它的判定标准有哪些。

可以看到,道路要同时满足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仍不退水,才属于内涝,否则在概念上只能叫做积水。

从这个标准来看,昨天的南宁,很多路段应该是内涝了,而且涝得还不轻。

问题就来了,海绵城市都搞了这么多年了,它咋还不帮多吸点水呢?

下面,咱一起来简单聊聊关于海绵城市的那些事。

02

海绵城市,不止会吸水

什么叫做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系列工程的改造,让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弹性,能够吸水蓄水和净水,从而帮助城市解决内涝以及水体污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划个重点:海绵城市不只能解决内涝问题,还能辅助解决城市水体污染的问题。

南宁是什么时候开始打造海绵城市的?

大家把历史课本翻开到2015年3月的那一页:在北京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中,南宁与其它21个城市进行PK,最终拿到总分第一的成绩,顺利获得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资格。

至2019年3月,南宁海绵试点区共完成了项目322个,包括小区、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等六大类型,并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通过国家验收。

下面,我们结合央视《走近科学》曾报道过的几个项目案例,来看看海绵城市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先看一个小区。

长堽路的厢悦园小区是南宁第一批海绵化改造的小区之一。在改造之前,小区内的地面基本都是水泥地,大雨一下,雨水在小区内四处窜逃,很容易形成内涝。

而该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是小区的路面重新铺装,用的是透水砖和透水沥青等材料。

▲透水沥青

这些材料的透水性很强,下雨了,雨在地面上水过鸭背一样,很快就渗透到地面下,消失不见,人走过去,鞋子都不会湿。

另一个部分,则是在小区内打造雨水花园,大概需要这么几个步骤:首先,把小区内原有的植被移走,然后铺上土工防渗膜,再在其上铺上一层碎石,再覆盖上种植土,最后种上植被。

碎石颗粒的作用相当于“运钞车”,颗粒间的缝隙很大,雨水可以从缝隙中“钻”下去,进入到土工防渗膜。土工防渗膜相当于“银行”,把碎石颗粒“运”过来的水进行储存。

如果遇上昨天这种大暴雨,靠碎石颗粒的“运送”可能会出现运力不足的情况,雨水花园就会大量积水,水势蔓延开来,那就要涝了。怎么办?

那就在雨水花园的地下,再造一些溢流井,再用排水管道将溢流井都串联起来。雨水花园里积水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就直接流进井里,不会外溢。

▲雨水花园里的溢流井

就这样,经过海绵化改造后,小区的“地表水”就能变成“地下水”,而这些“地下水”,就是植被们的“水吧”,天干气躁的时候用树根作为吸管,喝个饱。

顺便说一句,从2015年以后,南宁新建小区都是有海绵城市相关建设要求的,标准包括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低于75%等。

再来看一个公园的案例。

上文我们说到,海绵城市的另一个作用,是辅助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

曾经的臭水沟那考河,就是在再生水厂+海绵城市的双重治理下,变成今天的网红湿地公园的。

海绵城市在那考河的改头换面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很有创意的一点是,那考河的海绵城市设计灵感来自于桂林龙脊梯田,原因是那考河两岸有着高边坡,而龙脊梯田,也是一种带“阶梯”的坡。

于是,就有了那考河边坡的净水梯田。梯田逐级分层,铺设了透水路面、旱溪、植草沟、岸内湿塘等海绵设施。

这一整个链条的海绵设施,用处是什么呢?是净化雨水。

我们都知道,空气中是有很多污染物的,包括粉尘之类的。而一旦下雨,初期的雨水就把这些污染物全冲刷到地面。如果周边大范围地面的积水直接流进那考河,那原本就不太干净的河水就变得雪上加霜了。

这也给我们大家一个启示:那些喜欢在下雨天仰面淋雨甚至张口喝“望天水”的人,最好等雨下了一阵之后再这么干,否则你喝到的就不是纯水,而是一种混合物,甚至是一种化合物。

那么,这一系列的海绵设施,又是怎样把污水净化的呢?

大概有三方面的净化作用,一是滤料的过滤,二是植物的吸收,三是植物根系的微生物的降解。

经此三步,雨水中携带的杂质和有机质,就会被“扫地出门”,最后,雨水以“清白之身”流入那考河。

也正是因为海绵城市的“神助攻”,2017年,那考河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

03

南宁海绵城市不起作用?

为什么很多市民感觉南宁海绵城市在应对暴雨天气出现内涝的情况中作用并不明显?

花儿姐一家之言,认为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

首先,试点阶段南宁的海绵城市建设,主打的其实是多条内河的黑臭水体治理。

根据南宁市财政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试点建设期间,南宁共完成投资107.52亿元。其中,那考河、沙江河、南湖三大水系的水质改善工程占总投资的比例很高。

再加上竹排江、良庆河等多条内河的黑臭水体的治理,应该说,这一阶段的海绵城市建设,发力点就在改善城市水质上。

而现在,经过治理后,这些内河都变清澈了很多,这是海绵城市的阶段性成果。

防治内涝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但海绵城市解决了更为迫切的环境问题,这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其次,是海绵城市覆盖的面积还不够大。根据规划要求,南宁市在2015-2018的3年内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区面积54.6平方公里。

而南宁市区建成区面积是41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面积只占到南宁市建成区面积的大约13%。

对比一下昆明。昆明是2022年才开始海绵城市建设的,但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达标面积为188.5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为41.34%。

而昆明,照样遇到暴雨就内涝。

事实上,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第一第二批试点的共计30个海绵城市,发生内涝的还有19个,南宁是那19分之一,并不是孤例。

大部分的海绵城市,都没能避免内涝的发生,是不是意味着这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其实,海绵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央对海绵城市的考核周期是5-10年,南宁目前正迈进第6个年头,还有待观察。

而且,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一项工程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海绵城市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0 阅读:0

翰泰谈房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