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样“限定版”的春日雪景在黑龙江并不少见,纷飞的雪花、素裹的银装更是司空见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提起“大东北”,冰雪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借助冰雪“冷”资源更好助力经济“热”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总站用一个“冰房子”和一间“雪屋子”给出了答案:
在这里,可以看7小时直播冰雕挑战;在这里,可以看亚冬会开幕式导演采访;在这里,还有冬奥、亚冬会冠军分享冰雪故事……

透过厚厚的冰墙和玻璃窗,“冰雪演播室”外的游客们仿佛也能从摄像机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总台“冰雪演播室”成为了哈尔滨的“客厅”、大东北的“暖炕”,陪大家度过了一段充满魅力的“尔滨”旅程。
演播室C位出圈
文旅地图增添新坐标
2025年1月1日,两座总台“冰雪演播室”同时正式启用。其中,冰雪大世界园区的“冰房子”演播室外观为全冰构造,充分展现冰的通透、清爽与纯净,让游客直呼神奇。






齐聚八方宾朋
化身“城市会客厅”
“冰房子”和“雪屋子”化身哈尔滨的“城市会客厅”,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瞬间。
为了满足“小砂糖橘”在雪上作画的心愿,总台请来了雪雕画师现场教学,孩子们则在雪块上尽情发挥,有的孩子说我要画“蒙娜丽莎”,有的要画飞机,天马行空的画作有别样的韵味;非遗传承人带着自己做好的一道道地道东北菜做客演播室,展示哈尔滨的“隐藏的美食”松鼠桂鱼、锅包肉,演播室瞬间“香气四溢”……
从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霍震霆到张虹、隋文静等多位奥运冠军,从总台多位新闻主播到冰天雪地各行各业的一线奋斗者,在总台的“冰雪演播室”里,大家唠家常的欢声笑语,把哈尔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人物故事和日常的烟火气息,都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观众就像坐在大东北的暖炕上,体味到属于哈尔滨的冬天和家常气息。
依托一冰一雪演播室,总台黑龙江总站与总台各中心紧密合作,承担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一年又一年》《亚冬一点通》《亚冬1+1》等13个重点栏目的76场直播、录制及演练工作,两座演播室的工作总时长209小时。
演播室为媒
助力城市IP更响亮
总台冰雪演播室现象级出圈的背后,是哈尔滨地方政府与总台黑龙江总站经过四年的酝酿、深度协同创新传播手段,将传统冰雪旅游升级为全民参与的结果。
从2021年冬季开始,总站就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冰雪大世界搭建“最北冰雪演播室”“冰房子”,助力冰雪大世界从疫情期间的“冷清”到“尔滨”出圈后的“火热”。以冰雪演播室为媒,总站一直是“尔滨”的知心人,持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哈尔滨冰雪旅游呈现“冰强雪弱”的不平衡态势,作为中国雪雕发源地,有着三十七年历史的“太阳岛雪博会”景区却鲜为人知。为了更好贯彻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承担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带动哈尔滨全域旅游市场,总站经过充分调研,在“约会哈尔滨,冰雪暖世界”的基础上,结合哈尔滨冰雪经济发展实践成果提出“冰世界 雪天下”城市IP,把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串联起来,形成以“约会哈尔滨 冰雪暖世界”为核心,以“千里冰世界”“万里雪天下”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分别位于松北大道东西两侧的两间演播室,刚好让“两翼”理念瞬间更加具象化。
同时,以“雪世界”演播室为媒,总站策划了大雪人换装系列活动,通过雪雕工艺与AI技术融合,先后推出《如果哈尔滨的大雪人会说话》,以及《哈尔滨雪人也有自己的OOTD》《哈尔滨20米高大雪人穿上花袄了》等报道,受到网友青睐。

亚冬会期间,总台与亚冬执委会共同举办的“堆个大雪人,助力哈尔滨”全球社交互动活动,成功走进太阳岛雪博会。来自27个国家的近40位冰雪爱好者在这里组队堆雪人,感受“雪天下”里的独特乐趣。这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也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截至第37届太阳岛雪博会正式闭园,累计入园游客数达35.9万人次,较上届同期增长47.7%。
在这场文旅传播变革中,总台不仅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更通过优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进化为共创者,与哈尔滨政府用合作与创新打造了一个数字时代重构城市形象传播的逻辑链条,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协同传播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