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上甘岭,不到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长达43天的激战。这场战役中,15军军长秦基伟亲临一线指挥作战的细节引发热议。一些人质疑为何高级将领要直接指挥连级作战?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战术考量?
上甘岭战役的特殊性在于,虽然是连级作战单位在战斗,但实际上是军团级别的重大战役。战场地形所限,双方每次能投入的兵力都很有限。美军发动的670多次进攻中,650次以上都是营级以下规模。这并非他们不想大规模进攻,而是地形条件不允许。
战役中,志愿军15军134团8连成为焦点。这支连队原有140人,在战斗过程中不断补充兵员,前后调入16个建制连的335名战士。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调配,必须由军级指挥官直接负责。8连在整个战役中共歼敌1760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战场形势异常严峻。据15军向志愿军总部的报告显示,许多连队伤亡惨重。133团的一、三、九连各剩16人,134团多个连队几乎打光。即便如此,部队依然坚守阵地。这种情况下,军长不得不亲自坐镇指挥,随时掌握战场动态。
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的亲身经历最能说明战况的惨烈。当看到一个连队只剩下几个人时,这位30多岁的指挥官忍不住抄起冲锋枪就要冲锋。警卫班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安排专人看守掩体入口,防止他冲动参战。在最紧张的时刻,王近山甚至对15军军长秦基伟说"你要守不住,就回去放羊吧!"
上甘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秦基伟回忆如果失守上甘岭,五圣山阵地将面临直接威胁。一旦五圣山失守,志愿军在平康平原将无法立足,整个朝鲜战局都会发生严重变化。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上级反复强调"上甘岭这一仗必须打好,不许打坏!"
战场上的生死与共,消除了军衔等级的隔阂。战地记者孟昭瑞留下的珍贵照片,记录了军长与连长并肩作战的真实场景。在那个特殊年代,越是高级指挥员,越是平易近人。秦基伟与八连战士合影时,既不站在第一排,也不讲究什么位置。
有人说"军长不该指挥连长打仗",可是在关系战局成败的关键时刻,难道指挥官应该只坐在后方发号施令吗?这场仗的特殊性,是否恰恰证明了中国军队务实高效的指挥传统?
崔师长的45师在上甘岭战役很牛逼,出了个无所不能段参谋,身怀集齐20多项特异功能超能力,战功盖过崔师长和各个战斗英雄……更准确的说15军和12军有这么多被授上将,主要是12军和15军打赢了上甘岭战役,几乎全出在这两个军之中,能打赢真应该感谢15军牛人有段显峰段参谋,段参谋直接参与15军和12军两次大反击战,共歼敌近1.8万人,持续43天上甘岭战役志愿军12军,15军共歼敌2.5万多人,段参谋参与歼敌之战接近65%,段参谋几乎凭一己之力彻底扭转改变上甘岭战役局势走向……神剧中上甘岭战役能取得胜利几乎靠段参谋孤胆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其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取得胜利……段参谋立下如此不世盖世奇功,战功远超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胡修道,柴云振等英雄们,段参谋居然没有任何授过一次三等功或二级以上战斗英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