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余则成”潜伏台湾,只因队友一顿牛排暴露身份,惨遭杀害

文史达观 2025-01-16 13:13:23

2009年一部影视剧《潜伏》一经放映,广受好评。

剧中“为国行大义,不辱声望”的余则成,更是成为观众重点讨论和热议的对象。

潜伏时期那种艰难刻骨的经历,爱与信仰的激烈碰撞,还有孤傲坚韧的品格,成就了热血隐忍的孤胆英雄余则成。

但很少有人知道,《潜伏》的主人公余则成在历史上也是有人物原型的。

他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吴石将军”,当年曾真真切切地潜伏在台岛,后因队友的一顿牛排暴露了身份,最后英勇就义。

那么,关于吴石将军的背后,又有着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吴石与“我党组织”

吴石,福建才子,自幼受父影响,八岁便展露学业天赋。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福建响应北伐,吴石瞒着家人,与挚友吴仲禧一起投身辛亥革命,成为队伍中最小的战士。

二十多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保定陆军学校脱颖而出,荣获“双第一”的佳绩,被誉为“保定军校状元”,实至名归。

后来,吴石求学不止,再夺日本炮兵学校、陆军大学第一名,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文武双全,诗词书画、骑射技艺皆精,驾车游泳、英语日语皆通,被誉为“十二能人”。

然而,即便如此现实却未如他所愿。

他虽在国民政府任教官,给学子们传授军事知识,但却不能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报国之情难以实现。

1939年,他与故友吴仲禧重逢,昔日好友,境遇却大相径庭。吴仲禧已身居高位,而吴石仍为文职工作者。

此后几年,两人一起处理本职事务,吴仲禧“主外”,吴石“主内”。

不过,心思细腻的吴仲禧,也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了好友的消极情绪,是愤懑忧郁,也是不甘与失望。

而当时已经秘密加入我组织的吴仲禧并没有向吴石表露自己的态度,毕竟那样的事还得吴石来做决定。

吴石本就文武双全,酷爱读军事书籍,尤其是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十分爱不释手,每晚睡觉的时候,也将其放在枕边。

还有周公在武汉的演讲,也令吴石大为震撼,那时起他就对我组织有着好感和向往。

他虽身在国民政府,但清楚的明白我组织思想先进,内部纯洁,是能够带领民众走出困境,迎来新天的组织。

1945年日本战败后,国民党迅速挑起了内战。

那一刻,吴石终于看清了国民党腐败贪婪的真面目,1948年与党组织建立了联系。

他利用职位特权,帮助我组织获取了国民党的作战信息。

1949年,吴石接到命令要运送绝密档案至台岛,他思来想去后,最终扣下大部分文件,将其藏匿于福建省研究院。

同年,吴石接到调往台岛的指令,与好友吴仲禧告别。

此时的吴石完全可以拒绝国民党的调任,请求留任福建。

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吴石只感慨自己决定得太晚,为人民做的事太少。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没有错过的道理。

为了不引起怀疑,吴石将妻子和一双较小的儿女带去了台岛。

或许他们能在台湾安定下来,或许他们会被一锅端起,无论如何,吴石一家的性命已经与我组织捆绑在了一起。

牛排事件“吴石被捕”

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解放台岛成了我组织的主要任务。

金门失利,攻打舟山群岛失败,当时我组织逐渐明白,解放台岛并非理想中那样容易。

唯一能够扭转局势的方法:就是得到台湾方面的军事情报。

而跟随国民党退往台岛,且身兼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吴石,则成了能否解放台岛的关键人物。

当时吴石担任国民党陆军高官兼参谋次长,身居高位的他自然能够接触到极为有用的国民党核心机密。

即便如此,要将重要的情报传递出去,却是一个难题。

不过,我组织早已做好了准备,很快吴石就对接上了我组织在台岛的其他成员,其中“蔡孝乾”就是其中之一。

1946年蔡孝乾就被派到台岛,当时为了掩饰身份,蔡孝乾和一名妙龄女子住在了一起,对外他们声称是兄妹。

但是他们的言行举止一点都不像是兄妹,而且一个中年男子和妙龄女子的组合,还是有些显眼,这也引起了特务们的注意。

1949年,毛人凤麾下的保密局追踪到了一名代号为“老郑”的潜伏特工的线索。

为了将其捉拿归案,特务们经过长时间的蹲守,最终锁定并逮捕了一名约莫四十岁的男子。

面对审讯,那名男子爽快地承认了自己就是“老郑”。

后来,负责审讯的特务头目谷正文后来回忆道,初见“老郑”,他便察觉到此人与其他潜伏特工有所不同。

“老郑”身上透着一股贪图享乐的特质。

正如谷正文所观察到的,“老郑”在被捕后,竟主动提出想要品尝美食。

为了诱使他提供更多线索,特务们每天都给他送去饺子。

但是,“老郑”的胃口还远不止于此,他甚至还提出要吃牛排,还要去台岛最高档的餐厅享用。

为了满足“老郑”的那一要求,特务们不得不带着他外出购买牛排。

正是那次外出,给了“老郑”逃脱的机会。

原本经过这件事“老郑”侥幸逃过一劫,应该更加谨慎才对。但是令特务们没想到的是,“老郑”后面竟然“自投罗网”了。

“老郑”逃脱后,与一名同居女子一同躲到了乡下。

特务们得到线索后,迅速换上农民的衣服,在当地进行了长时间的蹲守。

终于,他们在田间小路上发现了“老郑”的身影。而此时的“老郑”,竟然穿着一身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西服。

在逮捕“老郑”的过程中,特务们惊讶地发现,事情竟然如此顺利。

当被问及为何要穿西服时,“老郑”坦言,他实在无法忍受乡下的生活,想要去镇上的西餐厅吃顿牛排解馋。

他认为,特务们绝不可能追踪到农村,因此放松了警惕。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谷正文发现,“老郑”的真实身份竟是我组织在台岛的最高级别特工,蔡孝乾。

蔡孝乾第二次被逮捕后,没有过多挣扎就准备交代情报。

在这之前他竟然还跟特务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让特务将与他一起同居的妙龄女子也带来监狱同住,这多少有些可笑。

当特务搜查蔡孝乾的住所时,从他的公文包中意外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关于“吴次长”的信息。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特务们的注意,并顺着这条线索逮捕了吴石。

吴石被捕后,展现出了与蔡孝乾截然不同的气质,他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与从容。

与他同监的刘建修后来回忆道:

“吴石被捕后,脸上并无明显的忧愁之色,反而显得异常平静。他能如此,实属不易;相比之下,我自己对未知的命运感到恐惧,还时刻担心着家人和同志的安危。”

英雄吴石最后的“悲歌”

被关押期间,吴石并未因身陷囹圄而放弃学习,他常常在狱中阅读历史书籍,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即便遭受了严酷的审讯与刑罚,吴石依然坚守着内心的秘密,没有透露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在狱中,他一边养伤,一边继续沉浸在书海中。

就这样,吴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度过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后来由于酷刑的折磨,他的一只眼睛不幸失明,他依然在看书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

或许,吴石的心中早已明白了,那座监狱将是他生命的终点。

在翻阅历史书籍时,他可能想到了历史上的成王败寇,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深刻的预感与准备。

当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便开始撰写遗书。

在那封遗书中,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深深愧疚。

遗书的末尾,吴石用一首诗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天意茫茫难预测,世事纷繁更难知。一生勤勉唯求善,如此结局何其悲。五十七载如梦逝,声名志业化尘泥。唯余丹心昭日月,泉下或可慰先师。”

在57岁那年,吴石在台北刑场上英勇就义,结束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几十年后,他的遗骨终于得以回归魂牵梦绕的大陆,与朝思暮想的夫人合葬在一起。

在他的墓背后写着这样一句评价:“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功垂千秋,是对像吴石这样英勇无畏的潜伏者们最好的评价。

读者们,关于“吴石的英勇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