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寻找烈士家属:希望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剥洋葱people 2020-10-22 23:56:27

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已经过去整整70年,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240万志愿军入朝参战,19万余人永远留在异国他乡。对姚静来说,找到战友李霁的家人不只是为了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更是为了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姚静与战友李霁的妹妹相见合照。受访者供图

文 |新京报见习记者 吴采倩实习生张丛婧

编辑丨刘倩 校对 | 薛京宁

► 本文约 2962 字 阅读约 6 分 钟

苏州到上海,百余公里,开车两个小时。 敲开一扇门,握住门后那双手,不过一瞬间。

从朝鲜战场到回到祖国,从23 岁到90岁,为了这一瞬间,姚静惦念了67年,等待了67年。

2020年10月20日,姚静终于找到了她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战友李霁的妹妹李霖。相见的瞬间,两双布满皱纹的手紧紧相握。

姚静穿着绿色的旧军装,胸前戴满了抗美援朝纪念奖章,微微低着头,凝视着手里的照片。照片中的李霁一头短发,系着一条白色的围巾,微微笑着,年轻而美好。

李霁永远是风华正茂的模样,而她的战友、她的妹妹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已经过去整整70年了,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240万志愿军入朝参战,19万余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对姚静来说,找到战友李霁的家人不只是为了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更是为了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一个布袋,一场跨越67年的相见

一个白色布袋,上面绣着一只红嘴红脚的白色和平鸽,这份“赠给最可爱的人”的礼物从中国到朝鲜,又跟着姚静从朝鲜回到了中国。

那也是李霁送给姚静的礼物,姚静从炮火纷飞的战场带回家中,保存至今,珍视异常。每次拿出来翻看,就好像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李霁送给姚静的慰问袋。受访者供图

1930年,姚静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解放前,她一直待在家乡,是一名地下党外围组织成员。1949年4月,家乡刚解放,姚静就报名参军,加入23军67师文工队。时任班长的姚静,与副班长李霁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我们一起参军,一起递交了请战书。”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得知部分女兵留守国内,姚静和李霁等人咬破手指,写下了参战血书,如愿参战。

1952年8月,志愿军23军从江苏太仓出发,坐火车北上丹东,在丹东进行了防寒防空等战备训练。1952年9月7日,姚静随23军67师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争。

入朝前夕,姚静和李霁分开了,李霁留在67师文工队,而姚静则被调到67师司令部直工科。

1952年12月的一个早晨,姚静得知自己将被调到《战地报社》工作,上前线前她与李霁告别。正在休息的李霁递给姚静一个布袋,“慰问袋里的东西吃了,这个袋子很漂亮,送给你吧!”

“没想到,这个袋子成为她留给我最后的纪念。”那次分别后不久,李霁在一次空袭中牺牲了。

1952年7月,姚静跨过鸭绿江的前一天在丹东留影。受访者供图

弄清楚李霁牺牲的地点,是姚静的心愿,她整整惦记了67年。近日,在媒体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李霁的家人。姚静不顾90岁的高龄,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要从苏州去上海,她固执地说:“我当然要去,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愿。”

见面前夜,姚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她整宿都在想,假如李霁还活着,两人能见见面该有多好。

第二天,她特地穿上军装,别上抗美援朝纪念章、三等功奖章,将自己打理得干净利落,敲响了李霁妹妹李霖家的门。

“谢谢老大姐,这么多年还记得我姐姐!”“如果她在多好啊,我经常想念她。”谈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李霁,两人相拥而泣。

姚静看到了李霁的“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李霁的遗骸埋在朝鲜靠近三八线的地方,而衣冠则安葬在嘉善的烈士陵园。

每年清明,李霖都会去祭拜扫墓。“姐姐一辈子要求上进,曾在朝鲜战场上写信鼓励我们为国奉献。”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下来了”,姚静看到李霁的家人一切安好,放心了许多。她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去朝鲜,祭拜战友的亡灵。

记录下牺牲英雄最后的瞬间

1952年9月7日晚,姚静随23军67师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我们每个人背着40多斤重的背包,爬雪山、过浮桥,十分艰苦。”为了躲避敌人的攻击,他们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每天徒步100里地。

“敌人轰炸时,我们只能拼命跑,快跑快跑!”24天翻山越岭,姚静和战友们从丹东一路走到东海岸的元山港。

“这是我们入朝后接受的第一次考验”,姚静回忆起那段时光仍心有余悸。身为班长的她在行军途中既要完成任务,又要照顾和鼓励班里的女战士。姚静带的班被称为“娃娃班”,12个女战士中年龄最小的才15岁,荣立集体立三等功。

1952年冬天,志愿军23军奉命从元山港行军到三八线中线。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行军路上,一口炒面一口雪,艰苦异常。

一次慰问团到前线慰问,姚静在坑道里拿到了一袋糖果。她至今仍保留着那个布袋,正面画着手握钢枪的战士,写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字样,背面写着“什锦水果糖”。“这个袋子说明我参加过抗美援朝,十分珍贵,要留给后代的。”

姚静在朝鲜战场上。受访者供图

1953年春,姚静和两位男同志被调去23军《战地报社》工作。

“只要有机会,我都争取去前线,我要去报仇。”在战争前线,姚静目睹了战友的牺牲,也记录下了更多烈士生前的事迹。

1953年7月4日,姚静和战友王鸿钧从朝鲜谷南佐里出发,翻过一座大山,快跑冲过老虎口敌炮封锁线,到达前沿阵地——石岘洞北山。

7月6日晚,攻打石岘洞北山的战斗打响。姚静在战壕中看到一班班长拿着炸药包冲在前线,许家朋紧随其后。当时,主峰有一个暗藏的火力点阻碍部队前进。

“我看到许家朋挺身而出,敌人打中了他的右腿,他还是紧抱着炸药包匍匐前行。”姚静从望远镜里看到,许家朋慢慢地爬到了暗堡前,拉开炸药包的导火索,不料炸药包却因受潮没有爆炸。“许家朋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我们就冲上去了!”趁着敌人的机枪哑火,志愿军部队冲上了主峰。

“全国人民都知道兄弟部队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我也想让全国人民认识许家朋这位英雄!”目睹烈士许家朋的英勇事迹后,姚静立马打电话跟社长杨骏汇报,并跟战友一起到连队整理材料。最后,社长杨骏亲自执笔写了许家朋的报道,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位英勇战斗的烈士。

报道刊登后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许家朋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追授他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许家朋烈士。受访者供图

谈起这些往事时,90岁的姚静逻辑清晰,对一些细节记得十分清楚,她笑称:“这都是当年当记者的功劳,老了记性才那么好。”

铭记“最可爱的人”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回国后的姚静从部队转业,继续读书深造。在读完一年速成高中后,她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学习化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姚静被分配到苏州化工研究所工作,承担苏州硫酸厂污水处理科研项目。1963年,她获得国家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直到1986年离休。

离休后姚静住进了养老院,每天唱唱歌、写写书法,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不看不知道世界发生了些什么”。

今年年初,她还为武汉抗疫一线白衣战士捐款两万元。“感谢这些英勇抗疫的白衣战士,他们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姚静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姚静生活幸福而平静,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好多同志都牺牲在了战场,他们用宝贵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近期,她正在撰写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文章,经常写着写着就难过得写不下去,她希望以这种方式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洋葱话题

你怎么看"最可爱的人"?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