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见时,作者借他们之间的一句对话,暗示他们日后必定有婚约

如玉公子 2025-03-31 22:36:29

书中第三回写到,黛玉的母亲贾敏病逝后,贾母怜她年幼无人照顾,亲自派了男女船只来接。

黛玉本不忍离开父亲,但林如海说自己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公务繁忙,无暇顾及黛玉。黛玉年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去林父顾盼之忧。

所以黛玉纵然不舍,也只得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贾雨村受林如海相托,也一路相送上京。

且说黛玉到来,进了贾府,见到了外祖母、舅妈和各位姐妹,自是免不了一番倾诉。而后也亲去拜见了两位舅舅,虽然没有见到,但是礼数上是没有纰漏的。

晚饭过后,宝玉自庙里还愿回来,宝黛两人终于相见了。

黛玉初见宝玉是怎生模样呢?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不愧是三生石上旧精魂,一见面便是似曾相识之感。

而宝玉第一眼见到黛玉,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果然是远别重逢的故人,今生再见,依然是熟悉之感。

两人见了礼,宝玉问到读什么书,又问起名字,黛玉都一一作答了。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出处,又说宝玉是杜撰。有无出处,是不是杜撰,这个先不研究,我们今天只来看看他俩这个对话蕴含着什么深意。

看起来好像是很普通的问答,然而深思一下,却发现这里面的含义可大了。

不过这中间,作者是卖了一个小关子的,脑筋还得转动一下,才能发现作者的小心思。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一句话:

“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什么意思?字面翻译过来就是说:男女分别按长幼排行,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为他举行冠礼,并为他取字。但在父亲面前凡兄弟都互相称名,在君王面前凡臣僚也都互相称名。女子许嫁后,要为她举行加笄礼,并为她取字。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举行的成人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他已长大为可以承担责任的男子汉。

及笄礼通常在女子十五岁时举行,若她尚在待嫁未许人,这一天家长也会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簪子,改变少女的发式。女子行了笄礼后,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还记得吗?书中薛宝钗十五岁生日时,凤姐就提到过这是及笄的岁数。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贾母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出资为宝钗办生日宴了。——明显就是在提醒薛家,宝姑娘十五岁了,可以嫁人了。待嫁的女孩子一直住在亲戚家肯定不合适,贾母就是借此告诉薛家,她们该离开贾府回自己的家去了。

这个我在其他文章多次说过,不再累赘。在此说回宝玉黛玉之间的对话。

他们的这个对话和这个《礼记》之言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可大了。

女子许嫁,笄而字。

请问女子许嫁后,由谁来为她取字?答案是:要么族中长辈,要么夫家。

这下明白了吧。

黛玉父母早逝,族中亦无其他长辈,否则也不会留林家的姑娘一直在贾府了。

既然已无族中长辈为她取字,那么只能是夫家来取了。

夫家是谁,正是贾府贾宝玉。

有人会说,黛玉初近贾府不是才六岁吗,怎么许嫁,又哪来的夫家?

这便是作者惯用的春秋笔法了。

这一番对话,既暗示了黛玉进府,林家早已和贾府约定好黛玉的生活和婚姻安排;也暗示了宝玉黛玉日后一定会订婚。

什么时候订婚,便是黛玉十五岁及笄之年。订婚之后,宝玉为她取字。

至于初见即送她“颦颦”二字,只是将故事情节前置的一种写作手法罢了。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也难分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