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航空技术长期领先于苏联,这是一个常识,但究竟领先多少年呢?其实在空优战机领域,苏联基本只落后美国10年左右,但在多用途战机方面,苏联以及后面的俄罗斯,最弱的时候足足落后美国50年!是不是很意外?
这款“领先苏俄50年”的美国战机,就是F-4“鬼怪”。
F-4战斗机服役于1961年,这是当时全球第一款多用途战斗机:用于对地攻击时,F-4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8吨,能挂7吨多的武器,航程2600千米,全面超越了当时苏联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更不用说苏-7战斗轰炸机了;对空截击时,F-4最大速度2.23马赫,最大升限18300米,爬升率高达210米/秒,除了最大升限低一些,全面碾压苏联国土防空军的苏-9截击机;空中格斗时,F-4与苏联空军最先进的米格-21相比,除了大迎角性能差一些,推重比、爬升率、翼载荷、瞬盘稳盘全面碾压,越战时交换比高达三比一。
上面说的还是纸面数据,实战中F-4的优势更大。比如,米格-21虽然最大速度和升限和F-4差不多,但最大推力只有6.6吨,而F-4高达16吨,所以同样挂两枚空空导弹,F-4的最大速度和升限基本不受影响,但米格-21就飞不到2马赫了,升限也要大大降低。由于F-4采有半埋式挂架,阻力极小,挂4枚麻雀导弹,航程也基本不会减少,而米格-21如果挂4枚导弹,基本只够保卫机场围墙了。
所以F-4的出现,让苏联航空业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一款战机比我的轰炸机还重,比我的截击机还快,比我的战斗机还灵活,雷达比我的侦察机看得还远,这仗怎么打?
但是,造这样一款全能战机,大大超出了当时苏联航空工业的能力,所以苏联将“专机专用”的思路发挥到了极致:战斗轰炸机一路升级,从苏-7到苏-17到米格-27再到苏-24;截击机从苏-9到苏-15到米格-25再到米格31;战斗机从米格-21到米格-23到米格-29再到苏-27……终于,到了80年代,苏联的战斗轰炸机、截击机、战斗机在各自的单项性能方面,全面超越了F-4。
但这是有代价的,“专机专用”意味着更大的装备规模,更多的人员编制,更高昂的维护成本,而苏联武器普遍的低寿命,更加剧了这些问题。如果是战争年代,武器寿命短还可以降低成本,但问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于是苏联活活被军备竞赛拖死了。
其实,苏联不是没有努力研制多用途战斗机,米格-23就是最初的尝试。不过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苏联没有办法用常规办法解决多用途之间的矛盾,最终选择了可变后掠翼方案。可变后掠翼虽然解决了短距起降和高速飞行的矛盾,但由于可变后掠翼飞机结构重量大,而且苏联没有解决自动变后掠翼的难题,导致米格-23以及对地攻击型号米格-27,虽然各方面性能都超越了苏联上一代的战斗轰炸机、截击机和战斗机,但仍全面落后于早10多年服役的F-4。比如米格-27的载弹量是4吨,刚刚超过F-4的一半,米格-23的爬升率、加速能力、稳盘瞬盘和能量保持能力也都略逊于F-4,超视距空战能力,也受苏联电子工业的拖累,刚刚解决了有无问题,和F-4只能说是半斤八两。
直到80年代中期,苏联终于有了一个全面超越F-4的平台——苏-27。但此时,苏联仍然延续过去的“专机专用”思路,导致最初的苏-27载弹量只有4吨。而苏-27的战斗轰炸改型苏-34,虽然载弹量超过了F-4,但机动性又大幅度下降。苏-27的截击型苏-30,则几乎没有对地攻击能力。所以虽然此时苏联已经有能力造出一款超越F-4的多用途战斗机,但军事思想的落后,导致这种飞机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出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业受到海湾战争中F-15E多用途战斗机的启发,开始在苏-27平台的基础上研制多用途战斗机,并分别在21世纪初装备了中印两国。但俄罗斯空军的自用型多用途战斗机苏-30SM,直到2010年之后才服役,也就是说,直到F-4服役50年之后,俄罗斯才拥有了一款全面超越它的机型。
其实以现代的空气动力学水平来看,F-4并不是一架完美的飞机,但在20世纪60年代,它的设计是十分超前的,其飞行性能、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等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飞豹的总师陈一坚就评价F-4是“最强二代机”。而这背后,是美国雄厚的科技实力,而美国的科技优势,则来源于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美苏争霸的结果证明,只重视应用科学,忽视基础科学,这样的科研之路是走不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