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中国心律失常防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 何奔, 李勇. 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9.[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如果心脏是一座城市,它的节奏就像红绿灯的指挥,精准地控制着车流的通行。可如果这些红绿灯突然失控,信号混乱,车辆无规则地冲撞,你还敢走上街头吗?

这听起来像一场灾难片的情节,却是许多人身体里真实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心脏,正在经历一场“交通事故”,医学上称之为心律失常。
“偶尔心跳快一点没关系吧?” “只是心慌一下,缓缓就好了。” 这些想法就像是司机在红绿灯失效时自欺欺人地相信“应该不会出事”。可事实是,心律失常并不只是‘心跳快一点’那么简单。 一旦“指挥系统”彻底失控,心脏可能会突然停摆,甚至猝死。

数据不会骗人。 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175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心律失常有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它让心脏的跳动变得像“喝醉了酒”,不再有规律,血液在心房里打转,最终可能形成血栓,增加中风风险5倍以上。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直到灾难降临。
为什么心脏会“失控”呢? 现代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之一。长时间熬夜、过度饮酒、暴饮暴食、高强度压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习惯,正在悄悄破坏心脏的“电路系统”。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群心律失常的风险比正常作息者高出约30%。

有人说:“我每天都喝咖啡提神,没什么问题啊。” 但如果心脏本身已经处于高负荷运转,过量的咖啡因可能会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酒精也是一样,适量饮酒或许无碍,可一旦过量,它就像给心脏的‘电路’泼了一桶水,瞬间引发短路。
如果心跳像鼓点,那心律失常就是一场失控的演奏。 有些人会感到突如其来的心悸、眩晕,甚至是晕厥;而有些人,直到心脏骤停的那一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源性猝死,每年带走超过500万人的生命,其中很多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心脏的“红绿灯”恢复正常? 当然有。
第一步,是倾听身体的信号。 如果频繁感到心悸、胸闷,或者运动时心跳异常加快,不要忽视,及时就医筛查,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
第二步,是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都是给心脏“修路”的过程。研究显示,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第三步,是合理用药和医学干预。 对于已经确诊心律失常的人,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甚至是射频消融术(通过微创技术“烧掉”异常放电的心脏组织)。对于高危人群,植入式除颤器(ICD)可以在心脏出现危险时自动放电,挽救生命。

心脏的节奏,是生命的旋律。 一旦它失控,后果难以预测。不要等到心跳彻底停摆,才后悔当初的忽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可以掌握的“指挥棒”,它能让这座城市的红绿灯重新闪烁,确保生命的车流安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