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次春节档,看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国内票房登顶,再到挤进全球票房前二十,这种黑马式的现象级爆火,就仿佛和去年火出圈的黑猴一样,不得不感慨我国文化产业这些年的蓬勃发展。
但在这时候就有人不经会产生了一个疑问,像这两部在国内如此成功的作品或者产品,是否会变得过于依赖传统文化ip了?
目前来说,近几年来国内作品确实比较依赖传统文化ip,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必然选择,而非长期性的结果。
简单的说,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传统故事耳熟能详,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作品制作起来也比较容易,毕竟这么好的文化土壤,不加以利用多浪费啊。
反过来这些成功的优秀作品也能让观众们了解更多传统故事,这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说依靠传统文化ip是现在国内动画的必由之路。
而且“依赖”这个词在我看来并非完全负面,而是可以用来促进创新。
在国内,我们依靠这些传统文化故事,可以拥有受众基础和文化共鸣,还可以降低了市场风险。
在国外,也可以利用传统故事的影响力,比如这次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打开国际市场,成为文化输出的标杆。
不过,依赖传统文化ip并不是长期的结果,因为我们都知道,真正优秀的作品是跨文化和国籍,甚至阶级。它能让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都产生共鸣,比如《猫和老鼠》。
转头我们来看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尽管已经进入全球百亿票房排行榜了,但它更多的是在我们国内备受追捧,在海外市场并不是很流行。
从这张图就能看出,哪吒2本土票房占比高达99.97%,而其它电影本土票房占比较少,没有一部超过50%。
所以也有人质疑哪吒的成功全靠国人,真正能登上全球的作品还得是原创ip作品。
但在我看来,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市场优势,为什么不用呢?再说传统文化作品与原创作品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先把传统文化的内核做好,才能为原创ip提供灵感与文化根基,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传统文化ip,否则会:
产生审美疲劳。其实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传统文化ip已经很多了,就拿神话ip来说,哪吒,封神,大圣,已经批量生产不少相似题材的作品了,这些同质作品不仅会消耗观众热情,还有可能持续依赖下陷入“啃老本”困境,削弱国际竞争力,削弱原创市场的信心。
造成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伦理标准和审美体系上存在根本性差异。因此国内传统故事到国外市场上,会产生文化隔阂难以理解其内涵。
例如《哪吒》中"急急如律令"被译作"fast fast biu biu",完全丧失了文化意蕴。
所以我们现在的动画依赖传统文化ip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我国的动画全球化之路,还是要在文化自信与开放创新间找到平衡点。
正如丹麦导演比尔·奥古斯特所言:"只有根植本土文化独特性,才能赢得国际共鸣"。
好了,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留言评论告诉我哦!记得点赞收藏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