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第六届精准医学发展论坛,探讨精准医学创新发展

广州交通电台 2024-09-20 21:50:21

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第六届精准医学发展论坛”9月20-22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主办。

为期3天的论坛大会共设立43场专业活动,涉及精准医学前沿分享、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政策宣讲、成果转化、产业融资、科学普及等多个领域,深度透视中国精准医学发展,为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权威指引,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论坛由《百家争鸣》主题论坛+《科学头脑风暴》主题论坛组成。在《百家争鸣》主题论坛里,以“创新精准医学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们围绕新时代精准医学科学前沿战略及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深入探讨。

在《科学头脑风暴》主题论坛,院士专家们围绕多组学技术、分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临床研究等在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及成果推广展开深入探讨,从不同行业界别的角度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指引精准医学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在《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报告中提到,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面对的是中国人群的十大疾病所对应的器官开展相应的蛋白质组研究,立足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从大科学到小科学再到大科学循环的螺旋式发展。贺福初非常希望能够将这样的基础性成果用于未来的肿瘤诊断和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在《驱动食管癌前病变演进的基因组改变》学术报告中提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预计2040年我国肿瘤患者将达4亿。由于大多数肿瘤起病隐匿,我国肿瘤患者早诊率低、治疗效果差。因此,目前亟需研发有效、经济、操作性强的肿瘤早诊早治的检测技术,以实现降低肿瘤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总体目标。本次报告揭示了人体正常细胞基因组变异模式(Nature)以及人体食管癌变过程体内微环境动态改变机制(Cancer Cell)的基础上,对驱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癌变的基因组突变的进一步系统性解析,介绍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理以及影响食管癌病变的重要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在《先进生物材料之智能抗菌》报告中提出建立的生物适配理论,扩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论体系。对新一代生物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成功的大缺损骨再生修复产品转化应用于国内外临床,解决了承重骨大缺损再生修复国际难题。

“举个例子,比如关节坏了,当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植进去一个金属关节,病人马上就可以从不能走路变成能走路。但金属在人体中始终是异物,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王迎军说。发明的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体损坏的组织自己再生、修复,而不是被别的物质代替。此外,王迎军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可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修复精准度,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社会经济效益。

论坛还为2023年度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个人成果进行了颁奖。

广州交通电台记者谢彩雯,通讯员科记协报道。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