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假如你刚洗完澡,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忽然发现耳后有个小包块,摸着不疼也不痒。
你心想:“哎呀,大概是上火了。”然后,就没然后了。
过了几个月,包块还在,声音开始沙哑,吃东西有点卡喉,鼻子老是像塞了棉花。当你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检查,医生皱起眉头,说:“是鼻咽癌,已经是中晚期了。”
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身体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而你却一直在“已读不回”。
这并不是影视剧里的桥段,也不是危言耸听。在中国,将近八成的鼻咽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身处中晚期。
不是因为医院不够先进,不是因为医生不够尽责,而是因为——这病太会“潜伏”了,它像个演技派的卧底,悄无声息地住进了身体,还不带任何“行李”。

鼻咽癌的“隐身术”
鼻咽癌,听起来像是某种罕见病,其实它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出镜率相当高。尤其是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堪称“高发地带”。
但它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像胃癌那样胃痛,不像肺癌那样咳血,它就像一个“社恐”患者,连个明显的存在感都不给你。
它的早期症状极其模糊,可能就是头疼、耳闷、鼻塞,甚至有时候只是单侧耳鸣。
问题是,这些症状太“日常”了,谁没头疼过?谁没鼻塞过?大多数人都选择“先等等”,结果一等就是半年甚至一年。
等到真正出现肿块、视物重影、吞咽困难时,癌细胞早已悄然蔓延。

这也是为什么,超过七成的鼻咽癌患者,初次到医院时已经是中晚期,甚至有远处转移的情况。
早筛,为啥没人理?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就做筛查啊,早点发现早点治,省事又省命。确实,鼻咽癌早期治疗的效果非常好,五年生存率接近九成。
医学界也早就明确了高风险人群:南方人、有家族史、长期接触烟酒、喜欢腌制食品的人……理论上,这些人每年做一次鼻咽镜或EB病毒抗体检测,就可以大大提高早期发现率。
但现实是,早筛推广难如登天。为啥?咱来掰扯掰扯。
鼻咽癌筛查不是“常规体检”项目。不少人即使每年单位体检,也没这个项目。

原因很简单,鼻咽镜检查不舒服,还要插进鼻子深处,很多人光听就打退堂鼓;而EB病毒抗体检测虽然简单,但准确率没那么高,还要结合影像检查才能确诊。
大家对鼻咽癌的认知实在有限。
在大众眼里,癌症就是“年纪大了才会得”,而鼻咽癌偏偏就爱找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有些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也中招。
这个年纪的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最拼的时候,谁有空和精力去管什么筛查?
在很多人心里,“没事别检查,查也查不出啥好东西”这种想法,根深蒂固。仿佛做个检查,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发现问题,生活就全乱套了。
这种“鸵鸟心态”,是早筛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筛查难,还因为它不“性感”
说个残酷的现实:疾病的“流量”,决定了它的关注度。乳腺癌、宫颈癌、肺癌,之所以早筛做得好,是因为它们“曝光度”高,宣传资源多,很多人一听就知道严重性。
鼻咽癌就不一样,它名字拗口,发病部位又“边缘”,不像肺癌那样“主角光环”加持,也不像乳腺癌那样能通过粉红丝带打动人心。
它就像一个被冷落的配角,明明病得不轻,却没人关心它的存在。这不是医学问题,而是传播问题。
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宣传防艾一样宣传防癌,像推广奶茶一样推广体检,也许鼻咽癌的早筛推广才有点希望。
“高发区”的悲与痛

在广东某些县市,鼻咽癌的发病率高得惊人,几乎每条街都有人曾患过这病,甚至很多家庭出现“祖孙三代鼻咽癌”的悲剧。
这不是巧合,是基因、环境、饮食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主要诱因之一,而这种病毒在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达90%以上。
再加上喜欢吃腌肉、咸鱼等含有亚硝胺的食品,长年累月下来,对鼻咽部的刺激几乎是“温水煮青蛙”。
但即使在这种高发地区,早筛率也不乐观。一项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的调研显示,即便在高风险人群中,鼻咽癌早筛的参与率也不到30%。
不是他们不怕病,而是“太忙、太贵、太麻烦”,成了阻止他们走进医院的三座大山。

医学界不是没做努力
好消息是,国内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尝试推广鼻咽癌的“套餐式筛查”。比如在广东、广西等地,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定期组织高风险人群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后续的鼻咽镜检查。
研究也正在推进更精准、更便捷的检测手段,如唾液中EB病毒DNA检测、液体活检等,未来有望像验血一样简单。
但坏消息是,这些技术还处在推广初期,成本高、普及慢。真正让老百姓用上、用得起,还需要时间。

而疾病的脚步,从不等人。
我们能做点什么?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无力:又不是医生,我能做啥?每个人都能成为“筛查推广官”。你可以提醒家人、朋友,尤其是来自高发地区的,定期检查。
可以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病的隐秘性和危险性。
你甚至可以从生活习惯下手:少吃腌制食品、戒烟限酒、加强锻炼、规律作息,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防癌特效药”。

别等到身体亮红灯,才知道健康有多重要。身体不是机器,一旦出故障,很难恢复如初。鼻咽癌虽然可怕,但它也不是无解。
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很多人都能安然无恙地继续他们的生活。
写在最后的一点不正经
如果鼻咽癌是一位“反派角色”,那它一定是那种“前期毫无存在感、后期疯狂输出”的典型。
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像生活中某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最后成了改变命运的关键。
所以啊,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去检查,请记住一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身体的“bug”,可不是重启就能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陈世耀,陈志忠,孙燕,等.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2):1181-1186.[2]钟文昭,黄玉红,吴少华,等.鼻咽癌早期筛查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3,31(2):215-220.[3]周晓萌,李志宏.鼻咽癌EB病毒筛查检测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35(3):278-28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