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降于刘备后,他不仅成了主公的心腹,还被予以重用,为蜀汉坚守汉中十余年,虎将魏延在战场上神勇无敌,武力值不逊关羽张飞,在人才短缺的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他死呢?
魏延,字文长,早期是在刘璋手下打工,后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他才正式加入蜀汉集团,因战绩优秀,被刘老板提升为牙门将军。刘老板在沔阳称汉中王时,想要找一名优秀大将镇守汉中。
大家以为像看守老家这么重要的差事,刘老板肯定要给兄弟张飞,可令众人都没想到的是,刘老板竟然把升职加薪的机会给了魏延,直接封他为镇远将军,并命其留守汉中。
这全军上下一听这消息,直接惊掉下巴。就在这时,刘老板问魏延:如果曹魏来打我这个大哥,你咋办呢?魏延也是奔都没打一个,霸气的回道:要是曹操本人来打,我定冲在前面,给老板挡枪阻拦,要是偏将带十万兵马来打,我就帮老板全收了。
这话说的是霸气侧漏,刘备和一干文臣武将们都是心服口服。你要说:这吹牛谁还不会啊,就是给老板画大饼呗!那魏延还真不是!
魏延在坚守汉中的这十几年里,把刘老板的任务完成的是相当优秀,按照当地地形修缮堡垒,每一层都有防守,就算敌军一口气打到城下,城内还是有完整的军备可以抵挡。
而敌军经过几次对战,已经筋疲力尽,并且没了刚开始的气势,这时候魏延带兵反击,就是一打一个准。正是有了这样稳固的防守,才让魏延把汉中守得牢牢的,十几年都未失守过。
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而且魏延也对刘老板的赏识非常感激。在坚守汉中的十几年里,魏延不光修缮堡垒,还大兴水利,发展屯田,让当地老百姓都能有饭吃,还亲自带人下地种田,如果没有魏延在后方大搞经济,诸葛亮的北伐说不定还要再延迟几年。
仅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魏延对蜀国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立功无数,可诸葛亮为何总是针对他呢?从一开始就说魏延是天生反骨,要将其斩首,之后对子午谷奇谋也不予采用,在临终之际,更是把三军托付给了魏延的死对头杨仪,让魏延听从杨仪的指挥,不从则立刻斩杀,最终造成魏延冤死。
其实,这些都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历史上并没有诸葛亮要杀魏延的记载。当时的诸葛亮在军中地位甚高,如果魏延想要谋反,他能找出一千种恰当的理由,之后光明正大的处置魏延,何必要暗地里算计呢?
再者说,魏延也并没有要谋反,害死他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性格。魏延常把自己比作韩信,战场上能够出奇制胜,功绩累累,而且在军队中很受拥戴。所以,魏延在有名有权后,也有点飘了,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像他这样又有功绩,又臭屁的人,在朝廷中自然不受待见,甚至有人对他的成功非常眼红,其中就有魏延的死对头杨仪。
作为读书人的杨仪自视甚高,整天和魏延互怼,而魏延一介武夫,嘴皮子肯定没有对方溜啊,说也说不过,俩人因政治意见不合,早就结下梁子,诸葛亮尚在时,还能够从中调和,把两人镇住,而诸葛亮去世后,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谁也不想低对方一头。
当时按照诸葛亮的嘱托,蜀军应该全部撤回汉中,魏延爱走不走,不用管他。其实,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脾气,一向主战的他一时半会肯定接受不了撤军的命令,但行军的粮草都需要朝廷供应,而且家人也都在成都,即便魏延不服气,但也只能发发脾气,执拗两天自然就撤军了。
可是呢,杨仪也是只顾自己利益,不考虑大局的人,拿到大权后,就开始针对魏延,知道对方不肯听令撤军,就给刘禅打小报告,说魏延要谋反。大臣们多半都看不惯魏延平日的做派,所以也纷纷站队杨仪,认为魏延要谋反。
面对这盆脏水,魏延是有苦说不出啊,暴脾气的他直接起兵捉杨仪,一心想要杀了这个死对头,之后继续北伐。
没想到的是,两人对战时,杨仪上来就一顿道德绑架说:撤军的命令是丞相下的,如今丞相尸骨未寒,你就做这样的事情!
士兵们听后纷纷投降。没人支持,还被扣上谋反的帽子,魏延只能一路逃回汉中,可惜在路上就被马岱斩杀了。事后,还被灭了三族,一代虎将就此陨落。
总的来说,魏延的脾气虽然不好,又得罪了很多人,但一直都在维护蜀汉的利益,想要完成北伐大计,但是他不善权谋,玩不转政治,性格又直来直去,没人支持,最终才败给了杨仪,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