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彭德怀出任西南三线副总指挥,远离政治中心。此后半年,他亲赴川西金沙江至贵阳的20余市县,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彭德怀彼时对大三线建设满怀信心,坚信脚踏实地必能成就伟业。然而,仅一年后,局势发生了巨变。
1966年12月25日,景希珍铭记于心的一日。深夜安睡时,夫人将他推醒:“快看彭老总屋里,灯全亮了。”
这日,彭德怀元帅,统率百万雄师者,竟被急迫自寝中唤醒。警卫参谋景希珍迅速联络,询问元帅去向。负责人随即致电总理办,周恩来总理即刻部署三项措施。
第一,成都军区需派人护送彭德怀至北京;第二,不得乘坐飞机;第三,北京卫戍区应派兵在京迎接,并妥善安排彭德怀的住宿与学习事宜。
火车上,送彭德怀赴京时,景希珍与秘书綦魁英随行。夜深欲眠,一只大手搭上景希珍肩头,他扭头,闻嘶哑之声:“你俩终究跟来了。”
面对老首长,景希珍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老总,请少言为妙,您的弱点在于言语不慎……”
彭德怀望向景希珍与綦魁英,忽然一笑,随即坚定地摇头:“我一无所有,仅剩言语,若不抓紧,恐失言机。”
景希珍与綦魁英未料到,北京一别彭德怀,再见已是12载后,彼时彭德怀仅余骨灰盒存世。
1967年,彭德怀返京,在北京卫戍区安排处安顿。遵循周恩来总理指示,他本可免受苦难,但时局所限,周恩来难以周全所有人。
在特别的学习会上,彭德怀是焦点,却默坐角落不语。突有人起身,径直至他面前,面色阴沉质问:“你还记得我吗?”
彭德怀仔细打量对方后,确认不认识,便礼貌询问:“我似乎不记得你了,请问你是哪位?”
此人闻言,立刻怒目切齿道:“你忘了我,我却记得你。”随即,他抓住彭德怀衣领,在众人诧异中,接连打了彭德怀两记耳光。
打彭德怀的是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开国少将李钟奇。
李钟奇在开国将军中知名度不高,而彭德怀身为开国元帅,军中声名显赫。名望、资历、贡献均显差异,看似无交集,实则两人关系颇为深厚。
李钟奇乃辽宁籍人士,早年成功考入东北讲武堂。
东北在沙俄、日本等国威胁下动荡不安,李钟奇自幼立下参军报国志向,故而考入军校,决心将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
“九一八”后,李钟奇坚守东北抗日前线,参与“江桥抗战”。1935年,受红军和共产党影响,他秘密为地下党服务,购得多种药品和医疗器械。
1936年,李钟奇决定投身红一军团,率部加入。这一抉择让他成为红军将领,踏上革命之路。
抗战初期,李钟奇任八路军115师骑兵营营长,参与平型关战役。后数年,他勤勉工作学习。因其贡献与资历,1955年授衔时,他获封开国少将。
李钟奇级别长期较低,与彭德怀鲜有见面机会。两人真正的矛盾起源于1958年的批判会。
1958年,彭德怀主导批判了刘伯承、肖克、李达等人,此次批判波及多人,如原训练总监部组织计划部副部长李钟奇,被降为地方军副参谋长。
降职后待遇随之改变,李钟奇内心充满不服,认为困境皆因彭德怀所致,因此对彭德怀心怀怨恨,期盼有朝一日能报仇雪恨。
李钟奇的这种想法实则谬误,彭德怀绝非“以公谋私”之人,他行事或有误,但从未针对个人。
彭德怀当时地位显赫,李钟奇无奈等待。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赋闲,李钟奇升任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感到报仇时机已到。
1967年9月,彭德怀抵京,居北京卫戍区指定处。在某次学习会上,李钟奇难掩愤怒,径直走向彭德怀,连续扇了他两个耳光。
李钟奇此举全然错误,震惊全场。彭德怀遭耳光后未还手,脸色铁青,浑身颤抖。
傅崇碧任北京卫戍区司令时,闻讯即召李钟奇训斥,但李心中不服,仍狡辩。鉴于特殊时期,傅崇碧无奈,无法严惩李钟奇。
吴忠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后,着手处理了该事件。
吴忠曾闻李钟奇打彭德怀耳光,以为谣传。得知真相后,他大怒,召李钟奇严斥,令其写检讨并公开检查。会后,吴忠还对李钟奇进行了全区通报批评。
1988年,李钟奇获一级红星荣誉勋章。晚年回忆扇彭德怀耳光一事,他深感后悔,称因心中愤懑且念及往事,一时失控,对老首长不敬。李钟奇于2003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