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女教师自杀了,遗书写满荒唐和无奈

暖阅一刻 2023-11-01 18:24:53

当我们在谈论教师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教书育人,光荣神圣?假期超多,格外轻松?还是偶尔发生的负面事件?这些只是旁观者的敬畏、羡慕与谴责,只有身在其中的人,知道自己究竟要承受何种苦痛。

1

她去年6月毕业,8月考入某小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平日的她性格开朗,却在任教两月后自杀。

她于10月26日23时在遗书中写到:

23岁,多好的年华,却因为不堪课外的工作压力,将生命定格在步入社会的第一年。

从她与同事(上级)的沟通记录来看,她很是积极,下班后仍在赶稿。可面对三次否定,还是压抑不住几近崩溃的情绪。

上述沟通并非导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但当压力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时候,突然有个瞬间,就要释放出来。

或许会有人觉得,是不是刚参加工作抗压能力不够强,才导致这起悲剧?

好的制度应该是人性化的,即不让人去适应它,而是它能考虑到更多人,即便是刚毕业的,也能够从容不迫地承受并释放其中的压力。

2

23岁的年纪,任教第一年就当班主任,能忙得过来吗?以前完全可以,但现在不行了。

对当下的教师来说,站在三尺讲台上是最重要的时刻,却也是最放松的时光。因为课堂上是现场直播,只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恰是为人师的强项;

而各种活动、检查是排练和演习,一处不妥便推倒重来,三番五次大费周章,最后获得的除了几块牌子,对学生毫无意义。

一所小学,究竟有多少事忙不过来?又有哪些是必要的?到底是为了教育孩子,还是迎合上级的认可?

检查,不应该是让全体师生准备好了去走过场表个扬,而是让一切真实发生,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有错就改才能赢得真体面。

活动,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而不是为难教师、折腾孩子,表面上看活动照片拍了不少,实际却是孩子性格越来越木讷,视力越来越低。

除了各种检查和活动,还有各种统计,医保交没交要统计、疫苗打没打要统计、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看,不是自己半夜要在家长群放深水炸弹,而是人家上面要得急。

3

这种风气造成的后果是:教育中的三个重要群体,教师、学生、家长,没有一个畅快舒心的。

之前看到了一男子记录了接女儿放学的情形:幼儿园时活蹦乱跳、小学时开开心心、初中时眼中无光满脸疲惫。

孩子们真是越长大越不开心——如果成长的代价是忘掉如何快乐,那这样的成长不要也罢。可悲的是它一直在发生着,年复一年。好像向来如此,便是对的。

倒是有位回村担任小学的90后校长做的很好,他不订校服,被问起原因时他这样回应上级:不是自愿的吗?

他还发视频说:

一所学校的面貌,是学生们的自信、朝气与快乐……办人民的教育,校长、老师和工作人员,只要敢作为敢担当,任重都不道远。

放下无意义的规定与考核,统一与要求,让学校、教师做一些自主,学校的特色、教师的风格得以彰显,孩子们才能释放自我,与众不同。

一个年轻的教师不堪压力走了,所有感同身受的人都很同情她,但没有别的办法;一名“特立独行”的90后校长赢得了掌声,却鲜有人敢效仿。

敢问所谓领导,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长……

0 阅读:9

暖阅一刻

简介:追热点,讲故事,用自己的想法观世事,愿能够给人点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