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事事圆,张灯结彩闹元宵。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据悉,就在明天公历2月12日,我们就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尾声,同时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这一天夜晚,大街小巷都将会被五彩斑斓的花灯装点,到处也都会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而且农村家家户户也会点亮灯火,通宵不灭,可谓是热闹非凡。
元宵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汉武帝是为了祭祀太一神而设立的节日。据悉,太一神在当时的信仰体系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主宰宇宙万物的神明。而汉武帝为了祈求国泰民安,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通宵达旦,灯火辉煌。这种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民间也开始在这一天张灯结彩,形成了类似元宵节的一些习俗。
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说的就是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便是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
此外,元宵节的起源还与道教的“三元说”有关。三元说指的是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其中,分别上、中、下三元的分别对应天、地、水三官,而上元节就是天官赐福的日子,人们为了祈福,就有了燃灯庆祝的习俗。
据《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的就是这天是天官赐福日,人们那会在这天祈求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家庭幸福。
对于元宵节而言,各地习俗可谓是丰富多彩,其中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1要送,2要走,3要吃,4要迎,一年有好运。具体如下:
1要送:送灯祭祖。元宵节这天,很多地方都有送灯祭祖的讲究。元宵送灯祭祖,就是正月十五晚上,在夜幕降临时候,前往祖坟地祭拜亡灵、送去灯盏,以示后继有人。送灯又称“送亮、亮灯”,一般这里“灯”是指小蜡烛。
而送灯祭祖习俗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和祝愿。而且在坟前点亮灯火可以驱走黑暗,迎接光明,寓意着后继有人,家族兴旺。此外,这天,家中粮仓、猪圈、牛羊栏等也会放置蜡烛,寓意五谷丰登、生活富足。
2要走:走百病。走百病又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走百病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散步、登高、过桥等。妇女们会穿着节日的盛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祛病延年。此外,还有摸钉求子、登城等习俗。
而这一习俗最初与“驱邪避疫”有关,因为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人们通过外出走动来驱除身上的晦气和疾病,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3要吃:吃汤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元宵节最大的民俗活动除了赏灯外,就是吃元宵、汤圆了。据悉,汤圆和元宵的圆形形态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因此在元宵节这个阖家欢聚的时刻,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享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或元宵,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尽享天伦之乐。
此外,元宵节吃汤圆或者元宵,还被赋予了祈福转运的意义。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吃汤圆或者元宵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4要迎:迎紫姑。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因穷困在正月十五日去世。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于是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这天晚上,家里的妇女们会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
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紫姑本人的纪念,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思想的体现。而且人们会通过迎紫姑的活动,来寄托对来年丰收的期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得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民间讲究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
总之,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建议大家都要跟随传统行事,不忘老传统,确保自己和家人一年交好运。同时,元宵节这天作为赐福日,也是值得大家去祈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