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飞案,药监系统的再次震慑

初雪随心趣事 2025-02-26 14:53:35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时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陈时飞

这位拥有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的技术型官员,出生于1962年7月,浙江天台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从地方药监系统逐步晋升至国家药监局核心领导层(2018年任副局长、党组成员)的轨迹,暴露出医药监管领域权力寻租的深层症结。

药监系统屡现贪腐案件,折射出三重制度性漏洞:

首先是药品审批"绝对权力"的监管真空。手握药品注册、GMP认证等关键审批权,个别官员将行政权力异化为"私人印钞机"。2007年郑筱萸案后虽建立飞行检查等制度,但"关键少数"仍能通过"影子审批""技术寻租"等方式规避监管。

其次是政商旋转门未有效阻断。部分官员退休后进入药企担任顾问,形成"在位埋线、离职收网"的利益输送链。

再者是技术监管的专业壁垒,使得外部监督难以穿透。

在党的二十大强调"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的背景下,根治药监腐败需构建"三位一体"防控体系:

其一,建立药品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将审评审批全流程纳入阳光监管,推行主审集体负责制。

其二,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对药品注册造假、商业贿赂等行为实施"资格罚""行业禁入"等组合惩戒。

其三,深化纪检监察派驻改革,针对药品注册、审评等高风险岗位建立廉政档案大数据系统,实现全周期风险预警。

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要求"深化金融、国企、政法、医药等权力集中领域反腐败斗争"。陈时飞案的查处,既是"不敢腐"震慑效应的延续,更是推动医药监管体系重构的契机。只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药品监管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廉政防线。

2 阅读:326

初雪随心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