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左至右依次为: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一个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家族——陕西清涧袁家沟白氏。
为什么说白氏家族具有传奇色彩呢?
首先是白氏家族从明朝开始就是陕西以耕读传家的著名书香世家,然后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袁家沟走出了三位省部级干部,而且他们都还是同族的叔侄关系。
大家觉得这还不够传奇吗?
接下来,兰台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陕西清涧袁家沟白氏这个传奇家族。

袁家沟村
01、根据清代《清涧县志》记载,白氏并非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从)山西汾州、平阳、泽州、潞安迁移到陕西清涧袁家沟村落户的。
白家的先祖因为踏实肯干,几十年时间就成了袁家沟一带有名的富户。
大家可能会觉得说普通农民真可以靠勤劳肯干成为地主吗?
答案是可以的。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产模范吴满有,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用七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农户变成了拥有300多亩土地、上百只羊的边区生产模范。
白家真正发迹是从明英宗时期的白亨开始的。
白亨是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年号)考中的进士,最高官职是汉州知州(今天四川广汉)。虽然职务不高,但是这算是白家真正发迹的起点。
白亨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他却很会培养儿子,他的四个儿子个个有出息,都考中了进士。
其中最出色的是第三子白行顺。

白行顺
他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考中了进士,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先后担任过山西太原府知府、山东济南府知府以及湖广巡抚,最高职务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这可不是清朝晚期地方大户人家修家谱时给自己祖上脸上涂金,白行顺的履历是记录在了明代史料里的:
(白行顺)曾祖白安甫;祖白时胤,赠广平府通判;父白亨,任四川汉州知州;嫡母高氏(封安人);生母李氏。具庆下,妻张氏,兄行远;行健;从兄琼(国子生),弟行中(甲子贡士)。由国子生中式陕西乡试第四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十三名。——《正统十三年戊辰科进士登科录》
进入清朝之后,虽然袁家沟白氏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白行顺这样的朝廷高官,但是以诗书传家的白氏也出过不少县令、通判。
《清涧县志》并称,“白姓家族是清涧第一巨族,人口较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今几遍全境,东、中区尤众,且支脉纷繁,异甲不同宗。”
到了近代,白氏更是涌现了不少革命者。

袁家沟村前“东征红军宣誓”的画壁
02、有史料记载,袁家沟白氏最早的革命者是白明善。
根据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介绍,白明善出生于1897年,是白如冰走向革命的引路人。
白明善1923年考入了陕西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也在这段学习期间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1926年,受上级委派,白明善来到广州黄埔军校的宣传科担任科员。
1927年,白明善参与发动指挥了全国第三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
1932年,他被军阀井岳秀绞杀于榆林。
按照白如冰先生的说法,白明善是的堂叔,他在上海、广州和西安工作期间给白如冰寄来许多进步杂志,比如《向导》、《中国青年》、《黄埔日刊》。
白如冰正是读了这些进步杂志,受到了启发、教育和鼓励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白如冰13岁时就参加了革命,在老家组织起了当地第一个农协。
1928年,16岁的白如冰考入了堂叔白明善曾经的母校——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并且在“四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革命者。

白如冰
按照《清涧县志》披露,白如冰“远祖自行顺,明翰林院庶吉士,湖广巡抚。祖父白锡龄,清末贡生,家境富有。父亲白汉濯,务农兼作小生意,盈少亏多,经济拮据。”一直到白如冰家里开了一个染坊,白家的经济才算是比较宽裕。
不过看白如冰选择读师范学校,白如冰家的经济宽裕的程度也有限。
抗战时期,白如冰先后担任了绥远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担任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省长、山东省委书记等职务。
除了白如冰,袁家沟白氏还涌现了白栋才、白治民两位省部级干部。
白栋才比白如冰小4岁,在他要读中学时,当时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不但是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还是陕北地区唯一被革命者完全控制的学校。
并且,当时的师范是穷人的学校,学生会得到县政府一定的资助,客观上支持了穷人家孩子的深造。
白栋才也是在“四师”读书求学期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的。

2013年时的白栋才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吉林工作的白栋才调入江西,担任省会南昌地位书记。1979年,白栋才被任命为江西省长,1982年升任江西省委书记。
白治民是袁家沟白氏涌现的第三位省部级干部。
白治民虽然和白栋才同岁,但是从辈分上说却是白如冰、白栋才的侄子。
这是因为根据《白氏家谱》,白如冰、白栋才是白治民的堂叔。
白治民同样是“四师”的优秀毕业生,1930年参加革命。

袁家沟村有许多革命旧址
抗战期间,白治民先后担任了延长中心县委书记、陕甘宁边区绥德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他又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三原地委书记、三原军分区政委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最初担任陕西省委秘书长职务,后来调到西北局一干就是六年。
1977年,之前从没有离开过陕西的白治民调任福建,先后担任了福建省委副书记、书记。
1983年开始,白治民担任中组部顾问一职。

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村,一位村民坐在村口
03、为什么袁家沟白氏家族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呢?
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袁家沟白氏家族辈分最大的白炳凡老人总结了四条原因:
1、“闹红”早,有一大批进步人士;
2、红军到达陕北后,白家的进步青年都踊跃参军,后来他们也成了革命的主力军;
3、当时许多大干部都曾在袁家沟暂住过,这让没有参军的白氏青年也都潜移默化的受到革命的熏陶,后来也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4、白家注重教育,从从清朝开始,私塾没有停办过,对子弟外出求学也非常支持。白炳凡老人认为如果没有文化,走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不知道大家觉得白炳凡老人总结的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他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忆白明善》,白如冰,《革命英烈》;
《一门连出四省委书记,远祖可溯及明代巡抚》,澎湃新闻;
《袁家沟:<沁园春·雪>诞生地》,人民网;
《陕北白氏高官层出之谜》,白红义,《小康》杂志;
白恩培呢
白鹿原的原型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