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巧克力和酥油花》:一出天真的藏地救赎记

拖鞋哥MFA考研 2024-09-18 19:11:40

《巧克力和酥油花》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两位少年因不同的原因离家出走,在路上结识,共同旅行,最终完成了各自的心愿。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部藏地公路片,将人物的成长安置在旅途之内,并且设置了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主角——一位是深受教育压力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汉族男孩;一位是拥有天赋的想要去拜师学艺的藏族男孩。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两人身上。

在导演陈颖心的自述中,这部影片经历了十四年的创作过程,是她2010年从电影学院出来之后重新找回自己的一段旅途。影片名“巧克力和酥油花”在故事诞生之初就想好了,巧克力是藏地的必备食品,而酥油花是藏地几乎每个寺院都有的艺术品。这两个意象都来自现实生活,都很美好,却也都很容易融化。它们一个代表物质,一个象征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导演的创作是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的,这体现在影片的叙事和影像表达层面之上。

01

世俗与精神之间:张力与矛盾

正是因为导演自身的经历,《巧克力和酥油花》在叙事层面呈现出关于世俗与精神之间的巨大张力和矛盾。影片中两个男孩正是这一对矛盾的化身。藏族小男孩桑丹天真质朴,拥有雕刻和绘画的天分,他一心想要去寺庙里拜师学艺,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成为了他逃课离家的目的和诉求。汉族小男孩唐宇则是跟随着父母来藏地旅行的中产阶级小孩,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为升学和作业发愁,藏地对他来说是一块追寻自由的超越世俗之地。

一位代表着精神世界的富足,一位代表着对世俗世界的厌倦。创作者的动机和主张异常明显,全都表现在影片的叙事文本之中。正是因为当初陈颖心导演来到了藏地,把自己打开,从最基本的感官开始,重新认识了自己,北京的穷困潦倒和世俗生活让她难以静下心来,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她的来路形成了鲜明的比对。这一认知直白地移植到了两位男孩身上,汉族男孩的烦恼来自于藏族男孩不能理解的世俗生活之中,而藏族男孩的烦恼则来自于汉族男孩难以共情的精神追求中。

两位男孩之间的张力代表着导演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他们两人在旅途中的打架和和解也成为了导演解决自己心境的关键要点。导演明显是对藏地自然充满向往而对北京的世俗生活充满疲惫的。两位男孩最终能够相互理解并且互帮互助、不离不弃也来自于导演的这一立场。故事的最后,导演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桑丹不知道是否会留在塔尔寺,唐宇也不知道回家后将会发生什么。但这一结局包含着导演浓烈的温情,以治愈系来应对世俗与精神之间的张力和矛盾。

02

藏地影像:救赎与超越

藏地电影的影像表达往往充满浓墨重彩的自然风光与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比如说游牧、动物、树林与高原。《巧克力和酥油花》另辟蹊径,首先选取了“巧克力”和“酥油花”这两个实物意象,来代表藏地的地方特色。有趣的是,这两个物件一个指向了世俗之物质(巧克力作为城里来的汉族人带来的外来物),另一个指向了精神之追求(酥油花是藏地寺庙中神圣的象征)。与此同时,在影像表达的层面,藏地的自然风光为影片的救赎主题提供背景,同时却显露出天真的创作迹象,难以让观众进行思考,影像本身的超越性也就因而丧失了。

一方面,开阔的自然场景为影像带来了救赎感。在旅行途中,导演往往采用的是大广角来拍摄自然风光,将两个人物放置在非常狭窄的位置,以凸显出大自然的辽远和神秘。人物的行动诡计或者说影像的场面调度也是在城市和自然之间游走。两位男孩在自然中相遇,也在自然中产生矛盾,最终和解之后共同向城市进发,这一影像表达和影片叙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藏地自然风光的呈现也带来了影片主题的升华,在这样一块神圣之地,世俗之苦痛便化为了乌有。

另一方面,如果说导演所表达的主题是直白的、立场鲜明的,那么影像层面亦如此。藏地影像被抽空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一画面并未托举起人物和叙事,而仅仅提供了一个背景和空间。空间和自然并未被复魅和超越,反而被单纯地利用,为慰藉和救赎服务。从这一点来看,藏地影像被想象为一块救赎之地,逃离城市之地似乎是一种外来的视角,并未呈现出它本身的多义性和本真性。

这样一来,《巧克力和酥油花》表现出来的的确是一出天真的藏地救赎记,它是童话和鸡汤,是陈词老调和刻板印象,是外来的而非内生的藏地影像。

0 阅读:3

拖鞋哥MFA考研

简介:拖鞋哥MFA考研为考取广播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