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有名的求婚《步辇图》

翰墨南朝国画 2023-04-05 13:28:26

说起唐朝,我们的脑子里首先会闪现出富丽堂皇这几个字来,像李杜的诗,公孙大娘的舞蹈,颜真卿的字,张萱、阎立本的画,都有一种或华丽或雄强的风格。

可以说,李氏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不论国力的强盛还是开放的心态。 各国使臣在当时的国际性都市长安来往穿梭,有一种万国来朝的繁华景象。 就是在这些忙忙碌碌的使臣中间,穿梭着一些求婚的使者,求婚的对象是大唐的公主们。我们今天涉及的,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与西藏吐蕃王松赞干布通婚那段历史。 据说最早松赞干布曾派使者向唐太宗请求通婚,但唐太宗没有答应。 使命没有完成,使者心里害怕,回去后便撒谎说:“求婚的失败是因为吐谷浑王的竞争,结果呢,唐太宗两边都拒绝了。”松赞干布大怒,发兵二十万打败了吐谷浑王,又侵唐松州,想要以武力要挟求亲。 太宗遣侯君率军反击,松赞干布求和,派使者禄东赞带着大量的黄金珍宝,再次向唐朝请求通婚,这次唐太宗应允了。阎立本以这次求婚的场景为题,画下这幅《步辇图》

阎立本家族自南北朝以来就是一个显赫的大族,他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 入唐后当过唐太宗的宰相。 他和哥哥阎立德都是画家。 他的画先承家学,后师法张僧繇。据传他曾在张僧繇的一幅壁画下面待了十多天,茶饭不思,终日揣摩,开始时还不以为然,到后来则心服口服了。他如此痴迷于画技,画得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他就这样一边当官一边画画,画技还得到了喜欢艺术的唐太宗的欣赏,可这却使他颇为尴尬,因为唐太宗无论大事小事,一高兴了就把他召来,以画作为当时情景的记录,每次他都得忙不迭地及时赶到。 像个弄臣似的供皇帝呼来唤去,让他很挠头,做官和画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事业。 后来他告诫后辈,千万别跟自己学画了,免得像个奴仆似的这么跑来跑去。

不过这次我们得感谢唐太宗,召见吐蕃求婚的使者时又叫来了阎立本,否则我们就看不到这幅《步辇图》了。

《步辇图》画的就是历史上这次有名的求婚。图卷右半部分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是画中的重点,作者用匀净、柔中带刚的线条,刻画出唐太宗那种一代雄主既威严又宽厚的气质。作者对其冠冕、胡须、衣饰的描绘,既有条不紊,又深入地显示了唐太宗内在精神上的沉静与强悍。画中故意在比例上放大了唐太宗的形象,以突出他庄严的仪表。 他端坐在那里的身躯具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稳定感,而环绕在他身边的宫女,则以缩小的比例和各异的姿态,衬托了他的威仪。 画面左侧三人是吐蕃的使者,他们的表情在谦恭之下又各有微妙的差异:典礼官的老成持重,禄东赞的紧张,通译的谨慎,都被作者敏锐地固定在一个瞬间。通观全幅,作者在气氛的传达上有生动的表现,我们既看到了吐蕃使者在求婚这件事上的诚意,也看到了唐太宗允诺时的庄重.

《步辇图》无论结构、色彩还是用线,都有其独到的成就,是唐代绘画风格的典范之作。结构上,作者以中轴线将画分成两个部分,左侧疏,右侧密,这种疏密有致的对比,加强了作品内在的节奏感。 此外唐太宗和宫女们在比例上的夸张,典礼官衣服上的大块红色与高高擎起的华盖在色彩上的呼应,都起到一种很好的布局效果。在色彩上,黑色和红色的对照,使画面具有一种既雍容又华丽的美感,这是典型的唐代绘画风格。在用线上,阎立本显示了很强的控制力,每一条线都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松弛而不松懈,没有丝毫的勉强与做作。 由此可见他内心的沉潜和技艺的高超。

作为绘画,《步辇图》既有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又有史料上的价值,它让我们在一千多年后,依然能够栩栩如生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精神气质。什么是盛唐,什么是盛唐的气韵,看看他的画就能略知一二了。阎立本如果地下有知,应该不会为他画家的身份感到羞愧了.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