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张良VS奇佐鬼才,同为顶级谋士,荀彧和郭嘉谁更胜一筹?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9-23 12:10:45

郭嘉,曹操早期最为器重的谋士。他献计攻取下邳,提出十胜十败论,精准预言孙策之死,提出破二袁之策。可谓是计无不成,算无不中。

这让他比起首席军师荀彧更受曹操青睐。

曹操特意为郭嘉设军师祭酒之职,而军师祭酒一共有五任,其中董昭和王朗都得以位列三公,可见此职就是曹操用以安置重点培养的心腹。

而后来赤壁之战失败后面对一众谋臣,曹操唯独叹息郭嘉的早逝: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当然,对这两个顶流谋士,曹操都格外赏识。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而称郭嘉为自己的“奇佐”。

那么荀彧和郭嘉,究竟谁的谋略更胜一筹?为何郭嘉会更受曹操倚重?其风头甚至超过了首席谋臣荀彧?

谁是曹魏谋臣“一哥”

为什么郭嘉的计策总是能契合曹操心意?因为其计策能解决曹操的痛点。

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这句话,就是对比荀彧等人的计谋后所说。

荀彧之计,往往偏重于谋势,从大趋势着手,玩宏大叙事。

举个例子,陶谦死后,195年曹操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

荀彧进行了劝阻,给出了其理由:曹操的根据地是在兖州,不打吕布则兖州不宁,而徐州也不是轻松能获取的。如果一时半会拿不下徐州,而吕布又趁虚而入夺走兖州,那么主公您就进退无据了。

曹操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便放弃了打徐州的打算。

可见荀彧的谋略风格偏向于下大棋,一般是从大局着眼,所以把趋势玩得明明白白。

虽然如此,曹操总还是感觉有点不到位:荀彧的计谋再好再正确,但就是没能GET到自己的点。就比如这个攻打徐州吧,你就不能帮忙想个招,顺着我曹某人的意思走,既能攻下徐州又能守住兖州?

郭嘉举手,表示这个主意,他能拿。

每次曹操遇到急事难事,卡住不动了,找郭嘉总能立马搞定。  

比如198年九月,曹操终于下定决心打吕布。刚开始比较顺利,曹操多次打败了吕布。但后来吕布选择坚守下邳。估计此前曹操想打徐州被荀彧劝退留下了阴影,他心里对攻城战没有底,按过去和吕布作战的经验,估计八成会久攻不下,然后无功而返。于是曹操无奈,只得以士兵疲惫为借口,准备打道回府。

关键时刻,郭嘉看明白了曹操的心思,他赶紧送上建议。

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

郭嘉的意思是,过去项羽七十余战未曾败过,但因为缺乏谋略,导致最后一战败北身死国灭。现在吕布打一场输一场,气数将尽,内部不和外援也没有。吕布论能力不如项羽,但如今输得比项羽还惨,那就是撑不下去了。

所以曹公您走什么呀?直接带兵上去干啊,这次铁定能抓住吕布那小子!

曹操一想也对啊,吕布现在都成这熊样了,还怕啥啊。于是整军再战,大获全胜。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郭嘉计谋风格了,那就是急智。老板想要啥,有条件得满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满足。主打一个有求必应。

这样能够明白老板意图,且执行力超强的员工,谁不喜欢?

吕布命殒白门楼

为什么曹操觉得郭嘉的计策好用?因为荀彧等人的计谋往往偏阳谋,是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去做局的。而郭嘉有点偏阴谋,他往往能够顺势而为,善于攻心,抓住对方心理从而收获奇效,这样成本低效果好。

荀攸之计,往往都是一种长期投资,需要用资源来堆的,曹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人力物力去完成,结果是怎么样还不好说。  

举个例子,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属于经典阳谋。

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操阵营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自身实力还不够强。而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他们往北联结张杨之后势力不小,要是因为争夺献帝而打起来曹操这边占不到多大优势。

但荀彧建议曹操一定要迎接献帝。荀彧认为,当前天子蒙乱,曹操应该倡导义兵勤王,这名正言顺的,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到时候天下人都认为汉室已经熄了火,这个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大好机会就没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昌,并不惜与杨奉开战并将之击败。从此最终形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  

通过了解整个过程,可以得知荀彧的计谋布局很广,耗费资源颇多。为了完成这个计谋,曹操先是到洛阳装孙子巴结人,完了又率兵作战,好不容易才达成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个计谋云遮雾罩,还夹带了荀彧兴复汉室的私货。这些都是曹操所不能忍的。

而郭嘉之计,则将重点放在揣摩人心上,所谓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收益。

比如郭嘉预言孙策之死,这次谋划对于曹操可以说是零成本,但郭嘉通过掌控人心而得到了极高的收益。

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八月,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孙策打算要渡江向北袭击许都。

这就让曹操陷入进退两难了:抽出兵力去防备孙策吧,那么官渡之战大概率得输,曹操前途堪忧;如果不管孙策吧,那么丢了许都老巢,也是要命的事。

正当曹操感到头痛时,郭嘉给出了相当给力的判断: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也就是说孙策在江东得罪人太多了,但是他又自负没有防备,长期这样搞,肯定会有问题的,孙策命不久矣。

有人认为郭嘉就是特勤人员的负责人,这件事就是他干的。对这个论断不太好证明,但是无论是郭嘉干还是其他人干,郭嘉之所以敢断言孙策必死,肯定是有充分的情报作支撑的。

既然郭嘉充分了解了江东的情况,那么煽风点火对他也并非难事。这样一来曹操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踏踏实实地把官渡之战打完。

当然这次成功,也证明郭嘉已经在江东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情报网络,而这也让人不难理解为何曹操在赤壁之败后会叹息有郭嘉在情况就不一样了。

随后郭嘉提出破二袁之策,更是精准地摸准了袁绍儿子袁谭、袁尚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若曹军进攻,那么兄弟二人就会联手抵御,而如果放缓对他们的进攻,反倒会给两人相互争斗的空间,让两人鹬蚌相争,最终曹操渔翁得利。

所以郭嘉的计策,总是能够从人心着手,打心理战,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取胜利。

正因为能够出奇制胜,不走寻常路,这让郭嘉获得了“鬼才”的称号。

孙策遇刺

当然除了出众的谋略水平外,与荀彧相比,郭嘉更值得曹操信任。

众所周知,荀彧是出身颍川士族。荀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并在曹操打出“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大旗后,投奔到曹操麾下。

为何荀彧要匡扶一个处在风雨飘摇的汉室呢?这是由其家族背景决定的。

对于颍川集团的既得利益者而言,他们更希望通过维护朝局稳定来保证其利益不受损害,所以选择匡扶汉室便不难理解了。

当察觉到曹操篡汉的意图后,荀彧试图与之对抗。

他强行为曹操树立忠臣人设,宣传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的行为是大义之举,迫使曹操不得不有所收敛;为防止曹操势力扩大,极力劝阻曹操设置九州,迫使曹操打消了重置九州的念头;此外荀彧还极力劝阻曹操受九锡,并最后不惜以自尽来明志。

而郭嘉就不同了,郭嘉不像荀彧那样出身顶级豪门,而是略带点寒门色彩。

这点和曹操类似,曹操也属于没落士族,他是靠着大宦官曹腾才得以上位。

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和郭嘉才强烈地想篡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局势,让他们这些寒门得到一点逆天改命的希望。

从这点上来看,曹操和郭嘉的利益诉求是相同的,他们是天然的同盟。拿着军国大事和郭嘉一起商议,曹操是绝对放心。

所以这便不难理解,为何曹操更倚重郭嘉了。

郭嘉这种搅局的做法,引起了颍川集团的警惕。

于是他们想办法对郭嘉进行打击和排挤。

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

陈群,汝颍集团的核心人物,后来通过提出九品中正制确立了汝颍集团绝对优势。

陈群攻击郭嘉的道德污点,试图将郭嘉搞倒搞臭。但郭嘉根本没当回事。

或许是郭嘉大意了,他可能遭受了汝颍集团不少或明或暗的打压。

后来郭嘉37岁便英年早逝。

郭嘉生于170年,司马懿生于179年,两人年龄仅差9岁。

如果郭嘉不死,那么汝颍集团,特别是司马懿是没什么希望的。

所以郭嘉之死,让曹魏痛失了一次延续国祚的机会。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