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成人童话,也本该是希望,沦为洗脑是印度底层的悲哀。
全片故事可信度多少,男主阿贾说大体可信。贾字在中文里,也有假的意思,一字多义格外耐人寻味。
只要是童话,虚构居多,所谓的大体可信指的是他基本到过片中各国。只不过,非故事里的光鲜亮丽,而是被坑被骗被扣押。
三个男孩听到的多有希望,阿贾的实际遭遇就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灰暗。
或许吧,阿贾遇到过奈莉、玛丽两个女子。往好处说,有一面之缘,往坏处说,沙雕撩妹在敏感女子面前,下场有多惨可自行想象。
既然敢说藏各种衣柜前往不同国家,阿贾至少想象或道听途说过。
不论站在积极的成人童话角度,还是心平气和的,《衣柜里的冒险王》的故事无疑都是骗人。
童话原本是骗小孩的,结果连印度警察也要相信了。那只能说明,印度的现状到了一定地步。
去过印度的中国人,对那里的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贫富差距相当大,富人挥金如土,穷人家徒四壁;穷人相当乐观,笑脸扑面而来。
印度富人那般,是人欲使然,无需多言。穷人的表现不合常理,片中阿贾的母亲洋溢微笑,坚持声称家中不穷,则跟印度的宗教信仰有关。
家中那头牛,打阿贾小时就存在,表现出印度人视牛为神物。
阿贾在西班牙海关,一个劲强调因果论,间接道出印度穷人乐观的根本原因。母亲和阿贾坚信,这辈子做穷人,就一心一意地维持现状,为富人积累金钱。将来死后的下一世,就能做富人。
可见,印度这套宗教教义,表面为穷人着想,实则为那些富人张目。教义之下是钳制穷人的披着羊皮的狼,一代接一代植入,让穷人从思维到为人做事被彻底束缚住。
印度富人借助教义控制穷人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悲哀的是《衣柜里的冒险王》最深处的表达。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片,是阿贾通过讲一个故事,说服三个面临四年关押的男孩去接受教育。
成人童话难得干净、阳光,表面给予男孩、印度受众的是活下去的希望。
故事的阿贾都能拥有无限可能,用假护照、假钱在法国、英国、西班牙、埃及出入,最终抱得美国女人。疯狂暗示三个男孩等穷人,也可以穷游,撩外国妹,弄得外国钱。
于印度穷人,有钱、有女人便是人生最大赢家。
实质上,于无声处强调的是,因果论也就是宿命论。
现实中的穷人阿贾还以身作则,零成本逛完各国,继续回印度心安理得做一份穷工作,做穷人。
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成人阿贾的成人童话主要有两步,塞给一口虚无的棉花糖,暗地给印度穷人抽了梯子。
希望只是表皮,只是修饰,核心的洗脑才是中心语。到此,正式浮出《衣柜里的冒险王》的深度主题,即希望的洗脑。
印度富人用教义控制穷人,是一种洗脑方式,还不是最可怕、悲哀的。最可怕、悲哀的是,印度穷人中的成年人给穷小孩洗脑,让他们用今世受苦换取所谓来世的可笑富裕。
简言之,印度穷人让同阶层的人保持穷思维,是最悲剧的。
2019年这部《衣柜里的冒险王》的十年以前,有英国导演利用印度作家的作品,执导了2009年于中国上映的《贫民窟里走出的百万富翁》。
曾经殖民过印度的英国中,出现这样一位有良知的,企图利用这部电影,启迪印度的穷人。显然没成功,但至少2009年还有火苗在。
世道沧桑,不过十年,印度与法国合拍的这部电影却绵里藏针,表面鼓励印度穷人活下去,实则背后快刀斩灭昔日的火苗。
现在,印度穷人连做一夜暴富的白日梦权利都被悄然阉割。
可知,印度国中贫富阶层差距越拉越大,尤其阶层内固化严重,真是太过可悲。
事到如今,印度总理莫迪还在努力。作为中国人,更只能静观其变。
纵观2019电影市场的外国片,穷人钳制穷人的也有。《何以为家》,扎因的父母控制儿女,穷下去。奉俊昊《寄生虫》里的基宇朋友出于自私,把基宇介绍给富人,则是更深度同阶层的利益钳制。
都说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穷人给予穷人希望的洗脑也是同理。撕下印度《衣柜里的冒险王》泡泡的童话窗户纸,同阶层阉割是最触目惊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