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界,国人只知蔡元培,却少有人知与其齐名的吴贻芳。
她是民族的脊梁,是民国一众女学子的希望,虽是终生未婚,但却是千万人的母亲。
一、责任逼迫她成长
吴贻芳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官宦家庭,纵使当时的新思想已经开始传入,但父亲是个古板的人,一向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父亲的安排之下,整日里学习女工,等到合适的年纪寻了一门好亲事出嫁,便是吴贻芳应有的归宿。
年幼的吴贻芳不具有反抗的能力,随着众多的封建女子一样,被缠足,裹了小脚。当然,吴贻芳也曾经反抗过,但最后却失败了。后来,年纪渐渐大了一些,父亲不再让吴贻芳去学堂,她却不依了。
或许是对未来的憧憬,或许是对知识的渴望,让吴贻芳萌生了一股勇气,若是父亲不同意她上学,她便要吞金自杀。在这种情况之下,父亲妥协将她送去了杭州的女子学堂。如果,生活一直如此安稳,或许吴贻芳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在16岁那年,吴贻芳的父亲遭人陷害自杀,哥哥因此无法留学也愤而跳江,母亲终日里郁郁寡欢因病离世,而姐姐更是在母亲的棺木前自尽。短短几个月,吴贻芳经历了四位至亲的离世。
此时的吴贻芳不过是个16岁的孩子,她也曾一度想过要随亲人而去,但此时姨夫告诉她,你如今没有资格死,因为你还有祖母和小妹要照顾。在这种责任的驱使之下,吴贻芳又重新振作。
凭借着姨夫的帮忙和吴贻芳自己的天分,她进入了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成立并不久,而吴贻芳便是首届九个学生中的一个。
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在金陵女子大学中,吴贻芳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在这期间,吴贻芳不仅带着同学一起学习新思想,更是在五四运动期间走上街头,纵使只有九个人,但却震动了当时的南京。
后来,吴贻芳因其学识和能力被推荐到美国留学深造。在美国学习期间,吴贻芳始终不忘祖国,她看见了美国的女子,又对比了中国的女子。在当时的中国,女子想要进入学堂,想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太难。
1928年,吴贻芳应邀回国,成为了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而她的梦想也将要在这里实现。虽说当时女子的地位已经比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要高上许多,但是在绝大部分人眼中,女子依然是男子的附庸。
纵使是在女子学校中,有少许的新思想,但更多的也是培养贤妻良母。就连如梁启超一般的学者,其对待的女子的看法,亦是没有办法平等的。而吴贻芳,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尽可能改变更多的中国女子,将女性独立传播开来。
吴贻芳当了校长之后,她将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定义为“厚生”。在字典上,其有两个含义,其一为使人民生活富足,其二为重视养生以保长寿。在吴贻芳看来,人活着,从来都不只是为了自己。
三、终生未嫁,却是千万人的母亲
对待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吴贻芳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不仅仅体现在学业和思想上,更是体现在她们的身体上。
入学之时,所有的女学生都会有仪态检查,观察坐立行走是否有不良习惯,肩膀是否有高低等等。若是没有通过检查,这些女子便要被增加一门课,专门用来学习这些。
从金陵大学走出来的女子,不仅仅在体态上万里挑一,在文学上和思想上更是如此。为了方便学生自由恋爱,吴贻芳还专门开辟出一块地方,用作学子恋爱交流。
只不过,在民国时期,能够进入金陵女子大学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权贵后代,也是未必能进的。拿到金陵女子大学毕业证的,将国外留学,几乎是免检。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学生都转移了,但吴贻芳却不愿意离开,她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继续了她的教育事业。
从当初留学归国开始,吴贻芳便一直在办教育,从开始的精英教育,到后来的普及教育。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踏着一双小脚,以一己之力将女子独立的思想传播开来。
晚年的时候,曾经有人感叹她终生未婚,留有遗憾。吴贻芳却表示,自己虽然一生未嫁,但是却有千万儿女。在吴贻芳的心中,一个个学子早已经如她的亲生儿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