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哪吒闹海》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从传统的民间传说到各种影视、动画改编,哪吒以其勇敢无畏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当我们抛开既定的认知,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所谓的哪吒闹海,是否只是在洗白一个熊孩子?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哪吒是陈塘关总兵李靖与殷夫人之子,由太乙真人所收为徒,拥有乾坤圈、混天绫等仙家法宝 ,还具备三头六臂的强大法身。他出生时就与众不同,从肉球中诞生,一出生便神力无穷。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勇敢的小英雄,敢于对抗为祸人间的四海恶龙,尤其是在闹海的情节中,他杀死了作恶的夜叉和龙王三太子敖丙,最终打败四海龙王,拯救了陈塘关的百姓。在许多影视和动画版本中,都着重刻画了他的正义、勇敢和善良,比如 1979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就将哪吒塑造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从哪吒闹海的起因说起。故事中,哪吒七岁时骑着小鹿出关游玩,来到东海,因天旱地裂、气候炎热,便想下水洗澡。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问题在于他使用的混天绫。混天绫可长可短、能翻江倒海,哪吒在洗澡时搅动混天绫,导致龙宫震荡。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别人家门口制造巨大的动静,影响到了屋内的人。龙王常年滴水不降,将老百姓赠给的贡品全部打翻,还命夜叉去海边强抢童男童女,这固然是龙王的恶行,但哪吒洗澡搅乱龙宫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缺乏考虑的行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龙宫带来麻烦,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熊孩子在公共场所肆意玩耍,不顾及他人感受呢?
冲动之下的暴力行为当夜叉前来查看情况时,哪吒与夜叉发生了冲突。夜叉作为龙宫的守卫,看到龙宫被搅乱,自然要出来查看,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哪吒二话不说,直接用乾坤圈打走夜叉,甚至还打死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并且抽了敖丙的龙筋。从现代的价值观来看,这种行为是不是过于冲动和暴力了呢?即使夜叉和敖丙的行为存在不当之处,但哪吒直接下杀手并抽龙筋的做法,很难说是一种理性和恰当的处理方式。这更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对龙王的态度与后续影响东海龙王看到儿子惨死,来到哪吒家中问罪,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哪吒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与龙王纠缠,还用乾坤圈打倒龙王。之后龙王去天宫告御状,哪吒又在途中戏耍龙王,揭了龙王的龙鳞,把龙王打得半死。这些行为无疑加剧了矛盾,使得原本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导致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百姓遭殃。虽然哪吒最后为了救百姓选择自刎,但这一系列事件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冲动和任性所引发的。这与我们所期望的英雄形象,似乎存在着一些差距。

《哪吒闹海》的故事流传已久,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们可能更崇尚勇敢、无畏的精神,对于英雄的定义也相对简单,只要能够对抗邪恶势力,就可以被称为英雄。但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加注重理性、法治和对生命的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哪吒的行为确实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地方。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哪吒闹海故事的价值。它毕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正义、勇敢的追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哪吒在面对邪恶势力时的勇敢和坚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他的冲动行为,学会在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

《哪吒闹海》这个故事既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存在一些与现代价值观相悖的地方。所谓的哪吒闹海,从某种程度上看,确实存在洗白一个熊孩子的嫌疑。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故事,而是应该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从中发现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让它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