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幅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以8736万天价成交,轰动了整个艺术品收藏界。
然而,这幅画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心惊的骗局。
从17万到8700多万,这惊人的差价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刘岩是如何设局骗取这幅真迹的?
2009年秋天,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朱先生带着祖传的《嵩阳汉柏图》来到了《华豫之门》的海选现场。
这幅画是朱家几代人珍藏的宝贝,朱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说起它的来历,据说是乾隆皇帝亲笔所绘。
虽然朱先生对古玩字画并不精通,但他始终相信这幅画的价值不菲。
排了好长的队,终于轮到他了。
朱先生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生怕弄坏了这件传家宝。
坐在评审席上的刘岩一眼就被这幅画吸引住了,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一副学者派头。
刘岩在《华豫之门》可是个名人,经常出现在节目中,以犀利的眼光和渊博的知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朱先生向刘岩介绍了画作的来历,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据说是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的真迹。刘岩听完,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开始仔细端详起来。
只见刘岩拿起放大镜,对着画作仔细查看,时而皱眉,时而点头,他还用手轻轻抚摸画纸,似乎在感受纸张的质地。
这一系列专业的动作,让朱先生心里暗暗称赞,觉得遇到了真正的行家。
朱先生听完,心情复杂。
虽然有些失望,但想到好歹是件古董,多少还值些钱,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他开始在心里盘算,这幅画到底能值多少钱。
朱先生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想,既然不是真迹,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卖了换点钱,况且能遇到刘岩这样的专家引荐,机会难得。
于是,他连忙向刘岩表示感谢,希望能够牵线搭桥。
就这样,在刘岩的安排下,朱先生很快见到了一位自称李先生的收藏家。
李先生西装革履,举止优雅,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他对朱先生的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让朱先生更加确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开始。
几天后,朱先生如约来到了一家茶馆,见到了刘岩口中的收藏家李先生。
李先生看起来四十出头,穿着考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
刘岩也在场,似乎是来当中间人的。
接下来就是讨价还价的环节。
李先生开出了12万的价格,朱先生觉得有点低,正想讨价还价。
朱先生听到17万这个数字,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要知道,在他来参加节目之前,根本没想过这幅画能值这么多钱。
而且,有刘岩这个专家在旁边帮忙说话,他觉得这个价格已经很不错了。
于是,在刘岩的见证下,朱先生和李先生很快就达成了交易, 李先生当场支付了17万现金,朱先生则把《嵩阳汉柏图》交给了他。
整个过程看似顺利,双方都很满意。
交易结束后,朱先生心情愉悦地离开了,他觉得自己赚到了,还要感谢刘岩的帮忙。
临走时,他还特意对刘岩表示了感谢,说改天请他吃饭。
但是,朱先生并不知道,那个所谓的收藏家李先生其实是刘岩的同伙,他们联手演了一出戏,目的就是以低价骗取这幅价值连城的真迹。
就这样,价值8700多万的乾隆真迹,被17万就轻易骗走了,而朱先生还沉浸在小赚一笔的喜悦中,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被骗。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朱先生早已把那幅画的事情抛到脑后,17万元的收入让他过得还算滋润。
2010年的一天,朱先生像往常一样翻看着报纸。
突然,一则拍卖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
报道称,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一幅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以8736万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当年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朱先生的心猛地一跳,手中的茶杯差点掉落。
这幅画的名字怎么这么耳熟?
他放下茶杯,双手微微颤抖着展平报纸,仔细看了看配图。
那熟悉的笔触,那独特的构图,那令人过目不忘的意境,顿时如一记重锤击中他的心脏——这不就是自己去年卖掉的那幅画吗?
朱先生的脑子嗡的一声,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他反复确认报道内容,甚至揉了揉眼睛,生怕是自己看错了。
但无论他如何确认,事实依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他颤抖着手拿起电话,拨通了报社的号码,希望能得到一个否定的答复。
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肯定回答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他头上。
朱先生只觉得天旋地转,几乎站立不稳。
他踉跄着坐回椅子上,双眼呆滞地望着远方,脑海中不断回响着那个天文数字:8736万。
17万和8736万,这巨大的差价让朱先生如坠冰窟。
冷汗浸透了他的衬衫,他感到一阵阵眩晕。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那个所谓的专家刘岩,那个自称收藏家的李先生,他们很可能是一伙的。
朱先生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回忆起当时的鉴定过程,刘岩明明说那不是真迹,怎么现在又变成了乾隆的御笔?那个李先生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难道也是骗子?
当时那副急于成交的样子,现在想来处处都是破绽。
种种疑问在朱先生脑海中盘旋,他感到既愤怒又无助。
一夜之间,他从以为自己小赚一笔的普通老人,变成了被骗走价值连城真迹的受害者。
朱先生开始四处打听刘岩的下落,但对方似乎人间蒸发了一般,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连对方的联系方式都没留下,现在想找都无从下手。
就在朱先生陷入绝望之际,他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画作是在拍卖会上成交的,那就去拍卖行问问情况,或许能从那里找到些线索。
带着最后的希望,朱先生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艰难之路,他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曲折等着自己,但他决定一定要讨回公道,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朱先生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保利拍卖行。
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保护客户隐私的规定,他们无法透露卖家的信息。
朱先生苦苦哀求,甚至提出要见拍卖行的负责人,但都被婉拒了。
无奈之下,朱先生只好求助于警方,他来到当地派出所报案,详细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警察听完后,虽然表示同情,但也指出这个案子并不简单。
交易发生在一年前,时间跨度较长,证据收集会非常困难,很多关键信息可能已经丢失或被销毁。
从法律角度来看,朱先生当时是自愿交易的,很难认定为诈骗,即使有欺骗行为,也需要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对方的主观故意。
而且涉案金额巨大,可能已经超出了地方警察的管辖范围。
警察建议朱先生先收集更多证据,同时也会立案调查,但朱先生心里清楚,希望渺茫。
他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多留个心眼,连对方的联系方式都没要到。
目前,我国古董鉴定行业存在标准不统一、资质认证不严格等问题,这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一件古董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年代和稀有程度,还与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保存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藏家来说,很容易被表象迷惑,落入骗局的陷阱。
然而,这些风险和教训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应该远离古董收藏。
相反,它们提醒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对待收藏。
真正的收藏不应该建立在对暴利的追逐之上,而应该源于对艺术和历史的热爱。
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才能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市场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来源:
北方网:《乾隆《嵩阳汉柏图》 离奇的身价(图)》
中国新闻网:乾隆御笔作品先是以17万被卖掉,之后拍出了8736万的价格,原主人就起诉鉴宝师了
北京晨报:家传的古画被鉴定成赝品,17万就给卖出去了,结果一年之后,这幅画拍出了9000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