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夕,杜月笙为了躲避战火,独包一艘荷兰轮船,携家人逃到了香港。
杜月笙一家到香港后,住进入了坚尼地台18号的杜公馆中,昔日风光无限的杜月笙自此开始低调度日,每天足不出户。
杜家之所以没落,是因为抗日战争,1937年时,日军占领上海,杜月笙将所有家当都扔在了上海,跟随蒋介石到重庆抗日。
然而,抗战胜利以后,杜月笙本想带着全家移民法国,可是国民政府却向杜月笙索要15万美元的“护照费”。
面对国民政府的勒索,杜月笙无奈放弃了移民的想法,后来蒋介石邀请杜月笙一同前往台湾,杜月笙果断拒绝。
对于杜月笙来说,留在大陆是自取灭亡之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杜月笙协助蒋介石大肆迫害共产党人,犯下了严重罪行。
前往香港定居,是杜月笙唯一的选择,杜月笙在香港生活了2年多,最终于1951年病逝,一代风云人物就此陨落。
或许很多人认为,杜月笙作为上海“三大亨”,即便家道中落,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后辈可以过少爷、小姐的生活。
事实并非如此,杜月笙带到香港的财产,勉强够一家人维持生计,失去了蒋介石的支持,杜月笙的11为子女都要自食其力生活。
杜月笙的子女大多生活不如意,八子杜维嵩英年早逝,养女杜美娟与杜家反目成仇,剩下10位子女都在海外生活。
其中三个儿子在美国工作,三个儿子在巴西生活,两个儿子在国民党内部任职,两个女儿同样是台湾国民政府的职员。
杜月笙在大陆时,年龄较长的几个儿子都有赴美留学的经历,后来杜月笙失势,三个儿子就返回美国工作。
至于前往巴西的三个儿子,是因为当年蒋经国在上海打虎,这三个儿受到牵连,被迫逃到巴西,过上了平民生活。
上个世纪60年代,蒋介石为了同大陆争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一大批故旧召回台湾,杜月笙的后代也在其中。
杜月笙的两个女儿就是借着这次机会,成为了台湾国民政府的职员,大女儿杜美如进入外交部门,被派往约旦大使馆工作。
杜美如在约旦工作期间,同约旦国王侯赛因私交较好,于是杜美如退休以后,就和家人留在了约旦生活。
约旦国王侯赛因非常喜爱中华文化,劝杜美如在约旦开一家中餐厅,杜美如采纳了这一建议,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老板娘。
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记者采访了杜美如,杜美如大陆的记者说:
“我只是名字中有个‘杜’字,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财产,我像一只小鸟一样,飞过千山万水,四处搭窝。”
不过,杜美如与许多海外华人一样,心中都盼着两岸能够统一,为了表明志向,杜美如还在自家餐厅外挂上了五星红旗。
杜美如身处海外,心中却充满爱国情怀,这与杜月笙的教导脱不开关系,杜月笙生前曾叮嘱子女要为国家争气。
晚年的杜美如一边经营自家餐厅,一边参加中约两国举办的各种友好活动,每次约旦大使馆外有活动,杜美如总是有求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