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抗日名将杜聿明,魂归故里,女儿杜致廉,站在墓前的留影

虹摄库满天飞 2025-04-11 16:43:38

“要不咱俩合个影吧?”一位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太太,朝着对面的大爷提议道。

这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其实是杜聿明的孩子。

2015年的时候,杜聿明的墓终于被迁回了他的老家,陕西米脂县。

杜聿明的两个娃,跑到坟前拍了张照,留个纪念。

杜聿明是蒋介石国民党手下的重要将领,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是个英勇无比、威风凛凛的军事统帅。

然而,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和我们党有过多次交锋。但到了晚年,他却积极投身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事业中,为我们党推动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精力。

杜聿明究竟属于哪个政治阵营?他都经历过哪些事情?他究竟算不算是个让人敬佩的人?

【杜聿明的成长轨迹】

1904年那会儿,杜聿明降临到了一个挺有名望的家庭。他老爹呢,就在老家那块儿当教书先生,家里头老一辈开始,就拥有好多田地,足以让后代过得舒舒服服的。

不过,杜聿明打小就不是那种爱捣蛋的孩子,他老是会自己沉浸在自个儿的思绪里。

杜聿明很小的时候,他爸就开始教他认字读书了。他特别爱看书里那些紧张刺激的故事,有时候看到主人公犯傻,他会气得直跺脚。

过了好一阵子,杜聿明居然把他老爸的那些书都给读完了,而且从中懂得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门道。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开始往外面跑,想找些新书来读。

有次碰巧的机会,杜聿明翻到了《新青年》这本书,里面讲的新思想让他着迷得不行。

从那时候起,他每天都会拿起《新青年》来读,书里的内容,他总觉得每次看都有新发现。有一天,他在《新青年》里看到了黄埔军校的招生启事。

杜聿明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按捺不住。他一合计,干脆去考军校得了,立志要把那些欺负咱们中国的人统统赶走,圆了自己保卫家园、守护国家的梦。

不过,等杜聿明赶到广州时,他才发现,哎,自己居然没赶上黄埔军校头一届的招生考试。

跟杜聿明一样没能赶上考试的人其实挺多的,其中不少都是他在路上结识的朋友。

他们得知,杜聿明的老爹和于右任是老朋友了,而且于右任在国民党里那可是大人物。于是,他们就琢磨着,让杜聿明去找找于右任,看能不能搭个线,帮帮他们进学校的事儿。

杜聿明干脆利索,立马给于右任写了封信,把自己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个明白。

于右任没过多久就回了信,说要请杜聿明和他的一帮朋友到家里吃饭。杜聿明一听,立马带着朋友们去了于右任住的地方。

吃完饭以后,于右任随手写下一封介绍信和一对联句,递给杜聿明,跟他说一定要亲手交给蒋介石,这样他们几个才能稳稳当当地进学校。

第二天一大早,杜聿明他们几个就去找蒋介石了。他们把手里的介绍信和写好的对联一块儿递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看那对联,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立马就点头答应了杜聿明提的事儿。

蒋介石又给杜聿明他们安排了一次额外的测试,杜聿明脑子灵光,考试的内容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杜聿明就这么顺利地成为了黄埔军校首批学员中的一员,踏上了他保卫国家、守护家园的征程。

进了学校的大门,杜聿明性格挺平淡,没啥特别之处,让人记不住。

1924年,转眼间就到了该离校的时候,因为在学校里头表现平平,杜聿明毕业后,就被打发到了一个国民党里头不怎么起眼的小部队。

这十一年里,杜聿明一直在岗位上,但他的打仗本事却始终没得到施展,结果让好多人都错觉地认为,他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小头目。

到了1933年那会儿,杜聿明在长城抗战的一仗里,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到现在,杜聿明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在那场战斗中,杜聿明不光守住了咱们军队的阵地,而且一下子干掉了敌军2000多人。

杜聿明狠狠打击了敌人,让他们元气大伤。这下子,不光是我们党,就连国民党也对这位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刮目相看。敌人那边也不得不正视杜聿明了,把他视为一个难缠的对手。

【抗日名将杜聿明】

1939年那会儿,杜聿明又一次把他在打仗上的本事给露了一手。

那时候,敌人打算切断咱们中国西南的那条重要运输线。那条线真的太关键了,万一真让他们给切断了,中国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地方就危险了,可能会落入敌人手里。

敌军打算先动手破坏交通线,头一炮就是攻打华南。为了提高赢面,他们动真格了,派出了最厉害的“铁军”部队。

说实话,咱们和敌人的武器装备差别真的很大,要是真打起来,咱们赢的机会非常小。

那年12月份,“钢铁部队”打下了南宁。我军见状,立马想对策,说啥也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赶紧派出了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前去应对。

第五军团装备精良,算是我军里硬件条件最棒的队伍了,这说明我们对这次反击行动特别上心。

同时,杜聿明心里清楚得很,第5军的那些武器可是来之不易的宝贝。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他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琢磨,终于琢磨出了一套别具一格的打法。

杜聿明琢磨出两个战术,一个叫做“堵门捉耗子”,另一个则是“包围城市引援兵”。

“瓮中捉鳖”这招,说的是一步步把敌人围起来。怎么做呢?就是围成一个圈儿去打,主要攻打两边的敌人和他们的据点。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后,就一点点地缩小包围圈,直到把敌人挤到没路可逃的死角。

“围点引援”这招就像是暗中观察的猎人,表面上带着大批人马猛攻昆仑关,但实际上,杜聿明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硬碰硬根本拿不下这地方。他这么干,纯粹就是为了声东击西,把敌人的眼光都吸引过来。

一旦敌人察觉到昆仑关驻守了大批军队,他们肯定会派人求援。等那些援军一动身,杜聿明之前就安排好的陷阱,就能派上用场了。

杜聿明指挥的这场战斗,那真的是没得说,太精彩了。

成功打破了那个“钢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下子干掉了这支所谓的“钢军”,人数多达五千多人。

“铁师”的头头儿在受刑那一刻,心里头还是憋着一股子怨气,嘀咕道:“真没想到啊,这世上还有比俄国佬更狠的军队。”

杜聿明“战神”的称号因此更加响亮,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勇猛和机智。这一战,让日军对我军刮目相看,心里头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寒意。

从杜聿明的表现来看,他真的是个特别爱国的人。

不过,杜聿明打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根本不懂普通老百姓的苦楚,这也就是他为啥会投靠国民党的缘由。

杜聿明那会儿并不能说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阶级观念,他没意识到,等中国社会安稳下来之后,还得有好多事儿得去做。

杜聿明以前思想觉悟不算高,但他心里一直揣着为国效力的梦想。也正因此,他最终走上了“回头是岸”的道路。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这么个“战斗英雄”,却被我们党看作是块“硬骨头”,不容易对付。

1945年的时候,日本说了,他们不再抵抗,直接认输了。

这让蒋介石那边急得团团转,一门心思想要吞并全国,把我们党给灭掉。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毫不犹豫地派出了最能打的将领杜聿明,打算一举攻下东北地区。

经过多次打仗,杜聿明身上慢慢带上了国民党的那股子味儿。打仗的时候,他不小心让老百姓受了牵连,这违背了他刚进军校那会儿立下的誓言。原本被誉为“抗日英雄”的他,如今却成了伤害老百姓的坏人。

杜聿明在国共内战那会儿,到底都干了些啥?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在东北地区,四平这个地方可重要了,它就处在三条铁路的交汇点,算是东北的一个主要交通要塞。两边势力争斗,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争夺这个至关重要的交通要道。

1946年春天4月份,杜聿明部队又跟咱们队伍在四平碰了第二次面。他那边装备好,火力猛,再加上咱们这边带头的有点大意,所以这次打得不太顺利,咱们吃了亏。

为了拿下四平,两党之间多次动手,最终我方取得了胜利。不过,这场战斗也让我方部队吃了不少苦头。但还好,我们因此在东北地区赢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辽沈战役打输了,蒋介石对杜聿明心里头很是不满。但那时候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没办法,只得又让杜聿明挑大梁,指挥部队奔赴新的战场。

这次打的那一仗,大家伙儿都知道,就是赫赫有名的淮海大战。

1948年那会儿,仗很快就打完了,明摆着国民党这回又栽了。好多国民党的大官都选择了自我了断,可杜聿明呢,却让解放军给逮住了。

杜聿明因为打了两场败仗,心里头绝望得想要撞墙自杀,但每次都被解放军的兄弟们及时给拉住了。

杜聿明心想,由于自己过去对共产党做过不好的事情,这下子肯定要被判死刑了。

然而,故事还在继续。上头觉得,杜聿明在抗日那会儿立了功,尽管他想法有些老旧,但应该给予改造的机会,而不是直接判他重刑。

这让杜聿明心里挺感激的。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杜聿明就被安排到功德林进行再教育。

功德林,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曾几何时,是关押犯人的场所。而今,它摇身一变,成为了我党关押和改造战犯的重要地点。在这里,与那些曾经的军校同学们并肩而处的,不仅仅是日常的琐碎,更有对过去的反思与未来的期许。

杜聿明在受教育的那段时间,每天得看书,不过看的书都是挑过的。他最常翻阅的,就是《毛泽东选集》,还有马克思的经典作品《资本论》。

杜聿明原本对哲学、主义这些高深的东西一窍不通,但渐渐地,他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他慢慢接受并开始认同,我们党所追求的那个崇高的共产主义目标。

而且,杜聿明确实体会到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恐怖之处。打那以后,他心里就萌生了要为那些辛苦劳作的老百姓说话的念头。

杜聿明心里明白,自己所犯的错没法原谅,因此他想为我党夺回失去的土地出点力,算是补偿。

杜聿明给他的老战友写了封信,信里头讲了他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些看法,还劝战友考虑反水的事儿。

杜聿明以前的老朋友,读了这封信,心里头也是感动得不行。

因此,当解放军发起攻势的时候,杜聿明的那位朋友突然就不干了,解放军也就很顺利地拿回了那片土地。

杜聿明的所作所为,我们党也一直在。经过观察,我们觉得杜聿明这人还挺有潜力的,是个值得培养的对象。

1959年那会儿,杜聿明成了头一批被特别释放的囚犯。重获自由后,他便开始忙活着为国家的向前发展出力。

1961年那会儿,杜聿明接了个新差事,成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里的文史专家。他啊,一心扑在建设国家上,实实在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81年,杜聿明走完了他那充满波折的人生旅程,好在最后他迷途知返,有了个不错的结局。

2015年的时候,杜聿明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乡,了结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那就是死后能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结语】

杜聿明这人吧,你不能说他是多好的人,多出色的同志,但话说回来,他也不是那种坏到骨子里的恶人。

杜聿明的问题主要在于他太无知,想法跟不上时代,还有他那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

经过重新调整,杜聿明也有了机会为大家伙儿服务,做点贡献。

因此,咱们看待杜聿明这个人,不能走极端,得把他当成个中立的角色,对他的评价得有好有坏,得全面点儿。

杜聿明这辈子真是跌宕起伏,一下子就火了,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栽了跟头,被敌人抓住。但经过一番改造,他居然脱胎换骨,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了。

幸运的是,杜聿明的孩子们最终帮他实现了他临终前的最大心愿。

杜聿明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那就是人的思想得不断往前走,这样才不会老犯同样的错误。

0 阅读:34

虹摄库满天飞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