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科技历史说 2020-09-13 23:01:22
清朝的官制,说起来也是相当复杂的一套政治体系

一方面取决于高度发达的科举制度,但是又不完全由科举制度来决定,咱们还是先从科举制度说起,然后一一带大家了解制台、抚台等上述官职的大小,毕竟这些官职名称都略显陌生,不了解的人根本丈二和尚一样,纯粹是摸不头脑的,所以咱们还是追本溯源,从本质出发,寻找问题真相,只要按照这个丝路,相信你看完,对于上述官职,孰大孰小,孰强孰弱,都能够一目了然。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科举制度自然也是最完善的

所以毫无疑问,从这一点探究清朝官制,还是很合理的,首先清朝的科举制度最开始要进行县试和府试,县试是童试考试第一场,由知县负责,通过县试,才有资格去进入府试,府试自然也是由当地知府负责,知县就相当于一县之长,知府,其实就有点我们今天市长的意思,通过了县里和市里的考试,就可以获得童生称号。

再往下一级,那就是在省城进行的考试,清朝称之为院试,通过了那就是秀才,接下来就是三年一次的乡试,可不是我们今天的那个乡试 ,清朝乡试三年一次,也在省城举行,主副考官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只要考过了,就可以算是举人了,范进中举,其实就是通过了乡试,此时也可以说具备了做官资格,只不过后面还是会根据会试、殿试来进行精挑细选,给各位举人排座次,会试在京城举行,殿试就到皇宫了。

当年主持会试的官员,一般将其称之为大总裁

是不是有点熟悉呢,只不过不同于今天的总裁,殿试是最高规格,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通过之后,就直接称之为进士。咱们说完了考试制度,接下来就是与科举考试直接挂钩的官职系统。

咱们自上而下,先从京城说起,皇帝下边直属的就是内阁,相当于皇帝秘书院,里边的官员,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内阁大学士,尽管刚开始官职也就算是正五品,但是在清朝雍正时期,一度成为整个朝廷最高官职,妥妥正一品,内个往下,就是六部,这还就是沿用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基本没啥大的变化,六部之中的一把手为尚书,二把手是侍郎,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呢,还记得那个和珅纪晓岚尚书(上竖)是狗的段子吗?每个部下边,还有一个机构,那就是司,司的老大称之为郎中,可不是看病的那个,老二称之为员外郎,还是很好理解的。

清朝中央行政机构除此之外,那就是翰林院

专门负责皇室成员教育的,最高长官翰林学士,专门负责皇帝办公读书的机构,被称之为南书房,很接地气,专门负责皇帝处理机要政务的被称之为军机处,专门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长官是御史,根据大小,可以有左右之分,当然还有专门负责信访的通政司,这就是当时的九卿制度。

地方机构就比较简单了,就如同科举制度提到的那样,省,下设府,接下来就是县了,省级行政长官,总督和巡抚,总督要管2--3个省,巡抚专心只管一个省,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可以兼顾其他职位,总督可以兼任尚书和都察院的御史,官职正二品,一般也会被称之为制军,也或者是制台。

抚台大人,顾名思义,还是要与当时的巡抚有关

巡抚加上兵部侍郎,就是从二品,巡抚加上右副都御史,相当于正三品,综合起来,巡抚,如果同时兼任兵部或者是都察院官职,就又会被尊称为抚台。

臬台,藩台,这两个可能大家有点陌生,其实在巡抚之下,又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主要负责税收和民政,同样也被尊称为藩台或者是藩司,按察使只要负责司法和监察,所以又被称之为臬司或者是臬台。

布政使之下就是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按察使之下,又分为副使和簽事,只不过清朝时期,这些官职逐渐被废除了,统一称之为道员,一般级别为正四品。

府台自然更加容易理解了,那就是知府大人

尊称为府台,最后的学台,实际上在清朝,是当时对于提学史的尊称,这里指的就不是明确的官职了,而是一种特定的称谓,主要是委派到各省的考官,尽管实际职责不大,但是因为直接掌管着学子们的生杀大权,所以很受尊敬,学台,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学政。学政是没有品级的,多位尊称,相信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吧。学政一般的大小,也取决于当时担任学政人员的本身官阶大小,灵活性比较高。有着总督级别的待遇,同样也有着钦差大臣的身份,极其特殊。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