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一场原本约定好的央视访谈节目扑了空。
央视工作人员早早到位,调试设备、布置场地,只为采访问鼎《延禧攻略》的女主角吴谨言。
结果几次辗转,吴谨言团队不是突然更改地点,就是推迟时间,最后甚至连场地费用都未提前支付。
这事最终没能如愿进行。
央视第二天就在微博发文点名批评。
那时不少观众才面露疑惑:这位曾经的顶流明星到底怎么了?
娱乐圈常常风声四起。
明星浮沉、塌房自有其特殊的逻辑。
今天,我们从几位曾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的明星事件里,聊聊娱乐圈那些 "失德失礼" 的背后,和演员、公众、平台之间的微妙关系。
让我们从吴谨言说起。
2018年,《延禧攻略》火了一整年,魏璎珞这一角色更是一度成了网络流行的“宫斗偶像”。
讲真,那部剧的成功有很大的神剧因素:精致的服化、连续的剧情爽点,再加上人物讨喜的人设。
这种光环,也顺带让吴谨言这样没什么代表作的人站上了娱乐圈的顶端。
可是,光靠一时的人设走红之后呢?
起码从后来公开的“耍大牌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吴谨言不理解做演员的“附加值”所在。
机会是平台给的,但一份专业、一份敬业,却极其珍贵。
在她的央视采访问话题后,不少业内人士反思:演员风评好坏,是不是可以用“对公共规则的态度”来初步判断?
或许对吴谨言来说,这几年出圈的只有《耍大牌》和网友的戏谑。
而对于大众来说,她完全未能复制曾经的高光时刻。
当年那进退有度的“魏璎珞”,终究还是“消失”了。
张哲瀚的错误选择:靖国神社和民族情感的冲突相比吴谨言的“职业失礼”,张哲瀚的事件引发的则是更深层的情感伤害。
靖国神社,这么敏感的地点,几乎是所有国人心中不愿碰触的痛点。
但张哲瀚在这里不仅拍了照,还微笑着比起了“耶”。
事情被曝光的那一刻,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愤怒——背离历史记忆的演员,公众真的无法接受。
后来,他又被发现曾两次赴日,参加婚礼地点也不例外地选择了供奉侵华战争罪人的场所。
这种行为让网友觉得,他并非不懂事的小白,而更像是完全无视民族感情。
最终,这一系列的冲击让人民日报发声警告。
张哲瀚的塌房,在很多影迷和普通观众心中,是一次无法挽回的失误。
一个人是否能作为大众的偶像,似乎不仅仅是看台前的形象,或者几张剧照,而是需要一定的文化认知和对全民情感的尊重。
而张哲瀚的表现,毫无疑问是在挑战底线。
娱乐圈的新闻常常离不开“高片酬”三个字。
可郑爽当年的片酬数字,让观众们跌破了想象。
1.61亿片酬,日均208万,这样的数据放在公众面前,难免让所有打工人的心理瞬间崩塌。
更讽刺的是,就连这种天文数字背后,她仍以“阴阳合同”的方式逃税超4500万。
这件事被通报之后,许多人都开始讨论“明星收入”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它的背后映射出娱乐圈的某种失控。
市场规则、平台红利,甚至是资本的偏爱,最终催生了一批更看重收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从业者。
郑爽被封杀,她的名字成了众人口中的“时代缩影”。
有人说她的事件让公众认清了现实:再耀眼的明星,娱乐圈的规则仍然需要法律来约束。
但同时,这也让普通人一次次反思:究竟谁制造了他们的风光?
明星塌房启示:娱乐圈乱象如何影响青少年?
当然,只讨论明星的责任或许并不足够。
明星塌房事件的背后,同样牵扯到粉丝的反应。
比如,在郑爽事件后,一些粉丝依然举起“真爱不离”的旗帜。
而张哲瀚的塌房后,也依旧有死忠粉试图为他的行为洗白,甚至编造各种说辞攻击他人。
这里的矛盾点或许在于:娱乐圈的乱象,不仅让公众越来越远离明星们,更可能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产生负面影响。
那些习惯性混淆是非的“无脑粉丝”,那些盲目捧人“光环不倒”的群体,他们的行为本身值得社会整体的反思。
结尾:明星垮掉的背后,是谁该买单?
回看这些明星的塌房故事,我们不禁想问:明星们犯错的背后,究竟是个人的问题,还是整个娱乐圈规则使然?
或许,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
公众需要更成熟的追星环境;明星需要对职业伦理有更深刻的认知;平台和资本,也需在筛选标准中明确社会责任。
娱乐圈是一个镜子,它反射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如果明星的光芒能被正确引导,那它应该是帮助人们看到更好生活的灯塔,而不是制造泡沫的屏障。
在未来,观众依然愿意给有才华、有德行的演员时间和舞台。
但那些辜负信任的人,终将被放逐,这是必然。